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社会 >> 正文

日本构筑“耐震”型社会

作者:曹鹏程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更新:2005-7-23 19:24:0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2005年是阪神大地震10周年。那是现代城市所遭受的最强烈地震之一,它给人们留下了不少惨痛的教训。以此为契机,日本各界纷纷呼吁再次检验日本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构筑“耐震”型社会。

神户市负责城市重建的官员表示,阪神地震直接发生在城市下面,震源浅,很容易造成地面结构性破裂,导致生活生命线——水、电、通信、交通瘫痪,不仅引起二次灾害,也给救援和重建工作带来极大困难。所以在城市重建过程中,道路、水电、煤气等生命线工程是重点防震对象。神户市地下修建有供摆放各种生活生命线的“共同沟”。阪神大地震时,尽管神户市内损坏严重,但是“共同沟”整体结构却没有损伤,确保了建有“共同沟”的地区灾后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受此启发,神户市在震后进一步强化了主干道的“共同沟”建设,日本政府也把这一经验向东京、大阪、名古屋、横滨、札幌等大城市推广,计划在道路下面都埋上“共同沟”,以备大地震破坏城市之后保证生活需要。 另一个教训,就是城市建设仅注重于方便、效率和发展,而忽视了安全。重灾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地基填土松软,各种新老建筑物密集排列,生命线工程也密集地穿插其间。另外,很多老房子都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建造,木质结构居多,防震性能差。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先后制定或修改了10部法律,从建筑标准、福利底限、灾害警报等各个方面指导全国的防震工作。其中2003年颁布的建筑基准修改法规定,所有房屋必须使用钢筋水泥等防震材料,要达到一定的防震标准,而像医院、公园、图书馆等临时避难地点则有更严格的防震标准。当时受灾最重的长田区在重建过程中,政府鼓励居民都卖出一些土地(日本土地为私有制),用来拓宽小区道路,在路边增添绿化带,减小住宅区的密集度,同时还增建了小型公园、水池等避难设施。

缺乏应对灾情的能力也是导致灾情严重的原因。目前,日本政府正在推行“灾害指挥”首长特训,一种名为“防灾GIS”的地图信息管理软件今年将在所有地方自治体推广。所有自治体的负责人都要进行灾情模拟训练,根据软件上不断出现的灾情练习下达命令,甚至包括一个人启动应急电源,使用无线电与外界联系等技能。同时,大到相邻的自治体之间、小到两条街道之间,都要定期开展防灾演习,确定交流渠道。此外,日本正在考虑设立紧急事态管理厅,内阁官房也在研究“地震对策室”和“地震对策基金”。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奥巴马来广岛,安倍去珍珠港吗

    打造优质产品,美的工匠极致追

    探访东京近郊“老电影海报街”

    日剧《世界上最难的恋爱》收视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