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陈列在日本宇宙开发机构的实体卫星的一部分。本报记者 曹鹏程摄 |
前期探索欲速则不达
日本的第一个航天计划开始于1955年其航天事业主要集中在无人火箭和人造卫星两个领域。早期日本的航天事业采取从美国采购的办法开展,技术发展很快。日本的无人火箭经历了“L系列”、“M系列”、“N系列”、“H系列”、“J系列”等阶段,不断升级。1970年,日本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但只有1/4的零部件是本国建造,其他都来自美国的公司。仅过了10年,日本便在1981年成功发射了自主研究的通信卫星,一时间,日本航天业雄心勃勃,准备在商业卫星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卫星种类已经相当丰富,但是发展过快的日本航天业终因基础不足导致事故频发。1993年12月,日本地球资源卫星(JERS)上的短波红外(SWIR)遥感器由于制冷器故障导致其功能失灵。1994年8月,H—2火箭第二次发射,将ETS—6卫星送入大椭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但是因ETS—6卫星上的双组元远地点发动机故障而未进入预定的地球静止轨道。1996年8月先进地球观测卫星—1(ADEOS—1)在发射入轨10个月后由于太阳电池阵故障而失去工作能力。2002年12月发射的ADEOS—2卫星,也由于“未知的异常”原因,于2003年10月与地面失去联系。与此同时,日本引以自豪的H—2型火箭也开始出问题:1998年2月,H—2火箭未能把通信广播工程试验卫星(COMETS)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999年11月H—2火箭再次发射失败,损失了一颗多功能运输卫星(MTSAT)。2003年11月,H—2A火箭发射两颗间谍卫星又告失败。H—2型火箭连续发射失败,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毁损了日本在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中的声誉。美国休斯公司和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先后中止了与日本的卫星发射合同。其间虽然H—2A火箭有两次连续发射成功,但显然没有消除世界对日本航天业的信任危机。
长期计划雄心勃勃
神舟五号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做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日本为此深受震动,社会各界纷纷指责日本航天事业种种不足。2005年2月,搭载多用途卫星的H—2A火箭发射成功,受到日本媒体的热烈追捧,日本宇宙开发机构趁机提出了日本航天长期计划。
这项计划表明,日本计划于2008年向太空发射“载鼠”卫星,实现日本首次携有地球生命的宇宙旅行,并在20年内实现载人航天飞行,30年内开发5马赫“极超音速”飞机并投入飞行。预定于2008年把进行试验飞行的空间站转移飞行器(HTV)改造成载人飞船。到2015年,在提高用H—2A火箭发射转移飞行器可靠性的同时,完成转移飞行器密封舱回收技术,为转移飞行器安装机翼,实现可以重复进行的无人飞行,并在接下来10年里开发出可反复使用的载人航天器。除此之外,还预定到2025年,建成可供人停留的国际月球基地。
航天民用科技互置换
当今世界各国都越来越意识到,技术含量极高的航天科技转为民用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波动效应,日本在这方面非常积极。日本宇宙开发机构设有一个专门窗口,提供各种各样的航天科技民用化案例,比如用卫星的电阻元件技术建设深海国际电话电缆;用火箭的隔热材料修建隔热建筑;用航天飞机上的小鱼培育槽来养热带鱼等等。除此之外,这个窗口还负责帮助申请民用化专利以及受理民间企业对航天开发的投资。
最近,宇宙开发机构还设立了“宇宙无限制实验室”,以促进把民用技术转向航天领域,目前已经选定了用西川起居公司的被褥开发宇航员寝具;用松下电工公司的长寿灯开发太空船里的照明等项目。 (驻日本记者 曹鹏程)
《人民日报》 (2006-07-07 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