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为何在制造能力方面如此衰败呢?原因出在出井伸之就任公司首脑后的十年,有人说那是“无所作为的十年”。出井1995年任总经理时,正是信息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他当时强调:“要把音像产品与信息技术结合。”索尼本是“以产品制造能力为武器的技术集团”,但自那以后,索尼的硬件路线一下子转向了软件路线。
同时,出井不断裁员和改变经营体制,以求堵住各方面出现的窟窿。自出井大时代以来,索尼一直在为减少亏损而裁员。这样一来,公司那些有独特想法的技术人员和开发人员难以施展才华,结果人才不断外流。如缔造了索尼电视黄金时代的功臣板桥隆夫、在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光盘开发人才青木芳夫及堀米秀嘉等都离开了索尼,或投奔他处,或自立门户。
现在索尼公司因搞技术出身的中钵上任正推进工厂改革,大力抓质量,似乎犹未为晚。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抓住了数码产品这一时代核心,日本公司的经营业绩正普遍好转,所以一旦痛下决心抓产品质量,是完全可能扭转不利局面的。
不妨回头看看佳能,2006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佳能销售额达到19523亿日元,同比增长11.2%;营业利润为3385亿日元,同比增长25.3%;净利润为2142亿日元,同比增长22.2%。
而且,无论是从质量、外观还是从口碑和实用性上来讲,各国消费者都对佳能产品非常认可的。何况出问题的仅是佳能的一款相机,实际上,消费者不能容忍的是佳能处理这件事的傲慢方式,而不单单是产品质量问题。
尽管日本人不断发出“日本制造”质量下降的警告,但日本公司仍然在很多高科技产品领域占据优势。或许正如庆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金子胜所言:“最大的改变可能不是日本在质量上掉队了,而是亚洲赶上来了。”
上一页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