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IT >> 正文

英特尔25亿美元落子大连 中国半导体产业北移

作者:未知  来源:赛迪网   更新:2007-3-27 9:59:11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英特尔25亿美元落子大连弦外之音:

  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半导体产业北移

  王如晨

  秘密谈判两年后,英特尔最新一座12英寸芯片工厂终于正式落户大连。昨天,英特尔全球CEO欧德宁、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将斥资25亿美元的英特尔大连工厂项目正式开始。

  为何是大连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宣传处处长刘军日前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大连开发区为了英特尔这一项目,付出了很多心血,谈了不下“几十轮”。

  而亲自主管这一项目引入的大连市市长夏德仁则透露,一年多来的谈判非常“艰苦”,也有着“戏剧化”的过程。不过,他不愿意透露“戏剧化”的背景。

  《第一财经日报》了解到,早在2003年,时任英特尔CEO的贝瑞特访问沈阳时就曾表态,公司将以芯片产业技术参与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

  此后的2006年8月初,英特尔中国区总裁陈伟锭曾在北京与夏德仁会谈,后者力邀英特尔投资大连。当时陈伟锭表态,英特尔十分看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已将大连纳入公司发展范围,并将在适当时机与大连合作。当时他没有提及独立设厂的计划。

  欧德宁也回避了双方谈判过程中的“戏剧化”细节。但他颇有意味地表示,夏德仁市长的表态是“非常公平”的。

  一位半导体产业人士分析称,“戏剧化”的说法一方面说明了双方对项目的重视,另外也说明双方在政策优惠条件上的博弈。他的判断是,由于大连在半导体产业方面的基础条件不如上海与北京,它需要在产业配套、土地成本、税收减免以及人才培训等各方面作出更高优惠的承诺。

  “这种涉及到国家重大产业、重大决策的项目,是应该给予一些特殊政策。”夏德仁坦陈,这些“特殊政策”都体现在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18号”文件中,大连也是完全按照其中的优惠条件进行谈判的。他表示,与以色列和印度比较,大连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小的。

  欧德宁说,他相信未来将有很多配套公司追随英特尔的脚步,在设备材料、基础设施方面完善大连半导体产业。

  “第三波”力量

  “我们是去中国浦东的第一批工厂之一,然后响应西部大开发,又去了成都,现在又来到大连。”在欧德宁看来,大连厂是英特尔20多年来配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践,也是英特尔公司对中国长期发展的最新承诺。

  目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借助先进的半导体制造技术,英特尔大连工厂有望成为促进这一战略的血液与动力之一。

  这将是英特尔在中国的第三座工厂,也是该公司在中国第三波投资举动。之前两波即前两座工厂设立。其中,上海工厂1996年11月落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经过几次追加投资,如今资本额已达5.39亿美元。目前,该工厂有3500名员工;第二波始于2001年,在对成都多次考察后,2003年,贝瑞特宣布将投资3.75亿美元在成都高新区建立封测厂,至今该厂总投资约为5.25亿美元。

  第三波投资显然比前两波更有影响力。因为,上海、成都两座封测厂只是后段生产项目,而大连厂则是英特尔首次在中国设立的芯片前段制造生产线。与之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消息一样,该厂将生产芯片组,技术制程将为90纳米,这是目前中国半导体产业所能达到的最高技术水准(中芯国际90纳米产品去年已量产)。它的落户,标志着本土半导体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而项目隐含的产业形象提升等边际效应似乎更大。因为,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眼中,中国制造业一直残留着“低端加工”、“科技附加值低”等负面印象,英特尔生产项目向中国的迁移,有望提升本土制造业的形象,同时淡化美国根据《瓦森纳条约》在高新技术输出上对中国实施的严格管控。

  光环之外

  半导体产业人士认为,在对这一项目予以正面评价外,也应该冷静地看待中国半导体产业。

  “2006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大关(1006.3亿元)。”半月前,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俞忠钰在上海透露。他同时表示,但从整体来看,本土半导体产业仍非常弱小。一是产业链基础不完善,各环节发展不均;二是核心技术仍然缺失或不具备,与技术最发达的美国相比,差距非常大,且未来可能拉得更大。

  1000亿元的数字,传递了本土企业营收差距的信号。它还不到英特尔公司总营收的二分之一:后者2006年创造了354亿美元的营收。

  英特尔大连项目将为本土产业创造更多营收,但它无法也无力改变本土产业的弱小现状。在相对封闭的IDM商业模式(垂直布局,将上游设计、中游制造以及后段封测相结合)、知识产权等因素保障下,英特尔制造基地向中国迁移更多是为了应付愈来愈残酷的市场竞争。它不但可以直接获得部分成本优势,也可就近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从而应对AMD公司强劲的冲击。

  就技术层面而言,大连厂90纳米技术并非全球最先进的工艺(45纳米技术正在研发中),而且,中芯国际同一制程的存储产品已经量产。对此,欧德宁表示,大连厂生产的是芯片组产品,它不像CPU,根本不需要业界最高的制程。如果考虑到大连厂至少3年的建设周期、摩尔定律的演进以及本土技术水平的提升,这意味着,到2010年,英特尔大连厂90纳米工艺可能失去它在今天的先进意义。不过,欧德宁表示,目前已获得美国政府的技术出口许可证,2010年大连厂投产后,会根据政府的开放度,争取提升技术水平。

  而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大连市已在软件外包领域耕耘多年,这对当地高科技人才的稳定、产业特色可能产生弱化作用。

  大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延辉对此予以了反驳。“相反,长远看,半导体与软件产业更有一种互补性,未来一定会相互促进。”

  她同时透露,大连方面27日就会与英特尔公司签订一揽子人才培训计划,这有望为大连半导体产业奠定人才储备基础。

  分析:美国政府何以放行

  王如晨

  英特尔风光地在人民大会堂公布了其大连项目。一番追踪之后,媒体甚至开始解读起它风光背后的诸多效应。

  但是,英特尔这一举动的意义远未得到解读。因为,它有着远超中国半导体制造业一角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它有望成为中国破除西方技术输出壁垒、获得西方价值认同的分野。

  西方科技界总习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制造业。而由于长久遭遇有色目光,中国人谈到全球工厂、世界制造基地时,也显得有些羞涩。因为,在西方的逻辑中,从中国输出的产品总是给人这种印象:原始加工、附加值低、核心技术缺失等。

  英特尔大连厂有扭转这一倾向的效应。在全球IT产业中,这家芯片巨头一直引领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芯片在高新技术产品中,则一直被认为是工业的“稻米”。它的生产环节的迁移,势必给予西方一种强烈的印象,即在中国大连这片土地上,同样可以输出全球先进的高新技术产品。

  而美国政府的放行,更是传达着别的味道。这个曾多年以《瓦森纳条约》等手段封锁中国的科技大国,如今正面放行,背后一定发生着某种变动。

  这或许是美国政府与科技界多年科技冷战心态的轻微缓和。一方面,它一直打着知识产权名义严格限制高新技术产品输往中国,而另一方面,又最大限度地将中国视为它的最大市场,平衡成本与利润的“处理器”。这既显示出它的技术优越心理,又传达了它对中国由制造走向创造的不安。

  但是,如果期待全球制造业乃至整个商业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形成一种相容共生的商业格局。其中,短期内,中国的价值正是在于:全球最大的产品消化能力以及最强大的制造能力。

  而中国这一价值则是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之一,它无可回避。因为,如果缺乏广阔的技术与产品的消化能力,缺乏强大的制造业支撑,美国的国家利益最终也将无法实现。

  这从侧面也显示出,英特尔之类的跨国企业自然越来越能代表美国国家利益。它们之间以往的矛盾只是商业与政治的短暂博弈。长期看去,美国政府有望会创造出更多渠道与机会,为“英特尔们”的利益铺垫。

  而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适应并利用这种商业与政治博弈的关系,以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整体迁移。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日本天后仓木麻衣将首次来杭开

    熊本熊震后首次现身东京 卖萌感

    日清推出“世界杯面选举” 纪念

    不二家巧克力点心内疑混入橡胶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