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日本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发展进入了缓慢递减时期。在5月17日“第二届国际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研讨会”上,日本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嘉铭介绍到,当日本经济泡沫逐步破灭后,利率一路下滑,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非寿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因这些高预定利率保单而受到严重影响,“其中,第一相互海上火灾公司就因投资回报不足,无法承担所承担的保单责任而破产”。
日本各产险公司纷纷开发长期险产品
非寿险投资型产品起源于日本。据了解,1960年以前,日本的财产险公司的客户多为企业客户,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这些财产保险公司发现可供进一步开发的客户资源十分有限,产险保费规模增长困难,发展空间相对减小。同时由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寿险业保费增长很快,这种产寿险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了产寿险保费收入比例在六十年代达到了1:9,财产保险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险公司认识到个人客户的重要性,认为大力发展个人业务是保持产险增长的主要手段。
但是,作为日本产险公司主要销售渠道的代理店,对于个人业务是没有积极性,因为面向个人的传统财产险险种面临着很多问题:保单数量大、每单平均保费少,相对来说,销售渠道的成本很高、效率低;再加上当时日本国民的保险意识不强,人们觉得买财产险如果没有出险就白交了保费。产险公司需要新的产品来解决这些问题,日本政府有关部门也看到了产寿险这种不均衡发展,出面鼓励产险公司进行创新,开发带有储蓄型的险种,增加每单平均保费,促进销售,加快产险业的发展。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日本各产险公司纷纷开发长期险产品, 1963年日本第一火灾保险公司的产品“火灾相互保险”获得批准,标志着非寿险储蓄型保险的诞生,之后成为了日本产险业务的主流产品之一。
在产品功能上做文章
由于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带有储蓄的性质,符合东方民族偏好储蓄的心理, 而且日本的一些高预定利率寿险产品和长期财产保险产品出台时正赶上日本经济过热,利率居高不下的情况。
因此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的将近10年间,日本非寿险投资型产品销售一度达到最巅峰并发展平稳。
目前,日本市场上30多家产险公司经营储蓄型保险产品,产品涵盖面比较广,除了传统的财产保险外,涉及责任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非寿险领域。2002年储蓄型险种保费收入14780亿日元,占整个产险保费收入的16.7%。根据日本财产保险协会的最新统计,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日本储蓄型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0000亿日元以上,占总保费收入的11%,并且在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开发、销售等方面都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体系。
在产品设计方面,据田嘉铭介绍,日本的投资型非寿险基本上都是固定利率,多数产品承诺如果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超过产品预定利率,则进行保单分红,“但在历史上,仅有极少数保单曾经分过红,多数保单资金运用收益都未超过预定利率。而且,预定利率一般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和优质企业债券利率” (日本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不到0.1%,优质企业债券利率在 0.7%-0.8%,而投资型财产保险产品利率一般在1%左右,有的达到1.5%);日本的投资型非寿险产品是将全部保费的90%以上作为储蓄部分保费,注重高回报率给投保人带来的利益;多数产品都规定全损赔付后合同解除,不再给予返还金;产品的保险期限多为3-10年,也有10年以上的产品,有些投资型非寿险产品的期限长达15年、20年,储蓄型看护费用保险甚至设计为终身保险。
虽然日本有30多家公司共同经营非寿险投资型产品,但是各公司在产品设计并不互相雷同,一方面,日本“产品公正交易委员会”要求各公司产品必须有差异;另一方面,日本市场利率多年低迷、产品利率下降、 产品吸引力不足,现在各公司都在产品功能上做文章,不再进行回报率方面竞争。“产品的多样化和长期化无疑是投资型非寿险产品未来的两个发展方向,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险种都要有较长的期限。”田嘉铭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