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撞击”的子船与坦普尔1号彗星撞击发出明亮的光。
中国公众科技网2007年5月22日讯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小组根据2005年美国宇航局(NASA)的“深度撞击”探测器接近坦普尔1号彗星时得到的资料,首次提出:绕太阳周围的彗星,从其星核表面挖掘数十厘米即可重现太阳系诞生时的物质状态。
据朝日新闻报道,彗星的内部由冰之类的物质构成,像一个“冷藏库”一样,保存了约46亿年前太阳系诞生时期的物质,而其表面由于受宇宙射线和太阳照射的影响物质发生了改变。究竟是何处是太阳系诞生时的残留物质,还需要了解到彗星的详细内部构造才能判断。
研究小组详细分析了在夏威夷的日本国立天文台空间望远镜对于长14千米、宽4.6千米左右的坦普尔1号彗星星核与“深度撞击”的子船相撞后的观测数据。发现彗星表面覆盖的炭化层被撞散了,随后露出“冷藏库”内的硅酸盐结晶。从飞散的方向等方面分析,推测彗星表层的厚度为几十厘米。
大阪大学副教授门野敏彦表示,把其他彗星向内部挖掘一米左右的话,也很有可能呈现出太阳系诞生时的物质状态。今后对于彗星的研究也有了较明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