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在扬州采访时听说这么一件“头疼事”:该市一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汪鲁门故居正在进行抢救性整修,但故居内一座建造于抗战时期的“日本金库”的去留问题成了“麻烦事”,留着吧,钢筋混凝土的房子明显和这座清代盐商大宅门的整体风貌格格不入;拆了吧,该市也就少了一处日军侵华的证据。
记者了解到,位于扬州老城南河下的汪鲁门故居又称“世德堂”,现存老屋近90间,前后共9进。昨天,记者在热火朝天的故居修缮现场,看到了饱受争议的“日本金库”。金库在故居第二进的一个不起眼的部位,是一座面积约20平方米的长方形房子,钢筋混凝土结构,顶部已经拆除,部分损坏的墙体暴露出密密麻麻的粗大钢筋,金库有两道铁门,外面是由粗铁制成的栅式门,里面是10厘米厚的铁门。现场一位师傅告诉记者,他们20日开始拆房子,但因为太坚固,拆了两天,主体结构仍然没有破坏,后来听说房子不一定要拆,加上也确实“费劲”,就停了下来。“还是应该拆,汪鲁门故居国庆节就要对外开放了,修得那么漂亮,古色古香的,这么个‘水泥房子’也太难看了!”现场几位工作人员表示。
76岁的扬州文史专家、扬州盐商研究学者晏炳森先生告诉记者,抗战时期,南河下一带是日本人开设的“洋行”(经营外国货的店铺)一条街,当时汪鲁门的后人早已离开老宅外出避难,日本人霸占了这座大宅门后,在里面修筑了这么一座军饷库。他认为,虽然和盐商古宅的整体风貌不协调,但金库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扬州市文管会薛炳宽副主任昨天也表示,“日本金库”是历史的见证,有其存在的价值,他们初步决定对其原地保护,不再拆除。因为金库面积不大,也不在整个故居的醒目位置,因此对古宅整体风貌协调性的影响程度不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