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污染米、药剂方便面、污染火腿,还有防虫剂冰激淋等一系列问题让日本国产食品的形象在日本民众心中大打折扣。据日本媒体报道,一些民众已经开始担心“如果连国产食品都不能吃了的话,我们还能吃什么呢?”
问题食品层出不穷
方便面,几乎是日本家家户户橱柜里的必备食品。“日清”是方便面的鼻祖,1958年该公司生产了世界上第一袋方便面。今年10月20日,日本一对老夫妇食用该品牌方便面时,闻到明显异臭,吃后出现舌头发麻、呕吐等症状。经警方检测,发现方便面中含有除虫剂。23日,目清公布了这一结果,并回收了相关产品。在此后的大范围回收中,又发现20多例药剂方便面。
此次事件后,很多家庭都把方便面暂时“请出”了橱柜。“我以前中午没时间,总吃方便面。现在不得不改成饭团了,”大学四年级的井上告诉记者。看来,除虫剂方便面给他带来了“不方便”。
从10月23日公布检测结果,到28日恢复销售,只有短短5天。日清给出的结论是“移香”。所谓移香,即经日清实验验证,如果把方便面和除虫剂放在一起,除虫剂的成分会被方便面所吸收。所以,日清在网站上苦心劝说大家“一定要把方便面和除虫剂分开放”。此外,“除虫剂含量轻微,且没有出现重症患者”也成了日清重新展开销售的原因。
但是,日清的此番结论有说服力吗?日本媒体援引一位有机化学教授专家的话说,“虽然除虫剂挥发性很高,但是其分子比水分子大。依空气中的浓度状况不同,是否能渗透到方便面里还很难说”。
“移香说’,无法说8艮专家,同样也无法说服消费者。一位家庭主妇告诉记者,“我看到日清很早就做过相关实验,那为什么不早公布?又为什么不对包装进行改进呢?”
另外,这次事件的主角——除虫剂方便面中有刺鼻的臭味,而且浓度过高,警方一度怀疑是人为下毒。但是,与“毒饺子事件“、“毒四季豆事件”不同,这次的问题方便面包装上并没有发现可疑的小孔。日清公司也在事发后查看了制造工厂内的监控录像,并没有发现人为下毒等异常图像。不过,目前警方还没有完全排除人为下毒的可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方便面出现问题两天后,火腿也紧随其后加入“问题食品”的行列。1O月25日,日本伊藤火腿公司宣布一制造工厂的地下井水受到氯化物污染,立刻回收331万袋相关火腿。其实,早在一个月前的9月24日,该生产工厂就已经确认井水受到污染,但迟迟没有向总部汇报。在这一个月期间,生产也并未停止。加上之前爆出的“毒大米”和“防虫剂冰激淋”等事件,这一段时间真可谓是日本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大爆发。
多个环节存在纰漏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一时间涌现这么多日本国产问题食品呢?食品安全专家中岛贵子在之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日本食品企业并没有吸收森永奶粉、雪印乳业当年的教训。食品生产部门和总部之间的沟通也有缺陷。还有,很多企业对于作为食品企业究竟肩负着什么样社会责任的意识还相当淡薄”。
但是,只靠食品生产企业的觉醒和改进就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吗?
事实并非那么简单。加强流通和销售环节的管理现在看来也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在日本发生过20多起“食品藏针”事件。被逮捕的嫌疑人中有曾绥在超市打工的工作人员,供认“对超市有不满情绪”,还有个体商户,因为“超市景响了自己的生意,所以要报复”。
除了这种报复心理,还有故意要挟超市的犯罪案例。10月,一位消费者拿着蘸有除草剂的烧鸡去找华堂超市索赔。而后来,警方在他家发现了用来作案的除草剂。
有一些市民担忧,如果媒体过于详细地报道农药的名字和危害等,反而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模仿和利用。因此.据记者到华堂等超市观察发现,在一些比较敏感的食品区域如冷冻食品等柜台前,超市已经安排警卫特别“保护”。
媒体报道“内外”有别
在方便面事件曝光后,记者发现日本主流媒体几乎都没有将其放在头条报道。这和之前“中国毒饺子”等事件的头版大篇幅报道形成鲜明对比。当然,日本媒体在安排报道重点时有自己的考虑,而且中国食品问题和日本国产食品问题在事件性质、波及范围上也不尽相同。但是,记者还是感到了媒体对中国食品的“特别关照”。
比如,在10月25日的一份主流报纸上有一版为儿童新闻,用简洁易懂的语言配上漫画为儿童解说新闻。这期的主题就是“四季豆事件”。另外,每当“中国产食品”出现问题时,日本的周刊杂志都要在显要位置广而告之,但是这次,对方便面等事件的报道却“干呼万唤不出来”。
日本的食品自给率只有40%,在各发达国家中属于极低水平。尽管日本在竭尽全力提高自给率,但无论日本政府、媒体还是民众都早就认识到,日本无论如何都离不开中国食品。那么,今后中日将如何合作,共同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也许是中日消费者都迫切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