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这个一说“太空科技”就让人“恶心”的时代,它几乎成了不法商家“吹牛皮”的代名词。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一个基本事实:太空科技可不全是骗人的,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对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都有巨大的助益,不仅仅是过去,也包括现在和将来,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你也可以用“太空金属”武装自己
刘翔离开110米栏的背影很落寞很悲凉。知道这一刻还有谁更郁闷么?耐克公司——刘翔跑鞋的赞助商。不郁闷才怪,设计师们苦干了好几年,就指着北京一战名扬天下。这款名为“Zoom Aerofly LX”的跑鞋,比刘易斯的陶瓷鞋、迈克尔·约翰逊的金缕鞋、玛丽安·琼斯的水晶鞋还“高科技”:鞋面厚度不足2微米,每只鞋重量仅为214克。设计“初稿”甚至要求比214克还轻,拿到手时连刘翔自己都吓了一跳。
之所以会这么轻,与其材质有很大关系。这种新型复合材料的开发初衷,就是为了圆人类的太空梦。登月、飞天,光靠改进能源、动力,可不行。地心引力、与大气层产生的摩擦、高温,都要求飞船的制造材料,要轻、强度要高、韧性要好。钢、铁、铝?试过了,效果都不是太好。钛的发现让科学家如获至宝。这种金属简直为太空而生,硬度与钢铁差不多,而密度只有铁的60%;虽然比铝重一点,但硬度却比铝大2倍。它耐腐蚀,在常温下,连王水都不能腐蚀它。它的熔点也高,达到1725℃。难怪被称为地球上最轻、最结实的材料!火箭、宇宙飞船船舱、导弹发动机的外壳,纷纷用上新宠儿。宇宙飞船的重量减轻了数百公斤、飞行性能大大改善,还节省了大量昂贵的高级燃料。因此,钛获得了“太空金属”的美名!
随着钛提炼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不满足了:这么好的东西,只用来探索飘渺的外太空,未免太可惜了吧?于是,人们把视线投向了民用领域。
日本人首先在高尔夫球场找到了突破口。玩过高尔夫球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球头更大,这样更容易击中目标。比重小、强度大的钛,能满足这一愿望,即使把球头做得再大,也不会增加球杆的总重量。生产钛球头的厂家,接到的订单多起来——因为越来越多的高尔夫球手发现,钛球头的击中率比钢球头的平均提高20%。
网球球手也品出了钛的美妙。球拍框架内装入钛制的网之后,球变得更有弹性、更容易击打了。钛制球拍在日本市场的占有量迅速达到了50%以上。
此外还有纯钛眼镜架,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日本河野电气公司制造,到今天,它仍是近视人群的至爱——有了这样一副轻巧的眼镜,就不用担心鼻子两侧被沉重的金属镜架压出红红的凹坑。而且,纯钛镜架化学稳定性好,非常耐腐蚀,任凭岁月流洗,也不轻易变形。
如果你是摄影爱好者,同样要感谢“太空金属”。1982年,钛合金快门首次运用于尼康FM2相机,使快门速度达到14000秒;而自佳能相机Digital IXUS 900 Ti第一次装配上钛金属后,“可以放在口袋中的袖珍相机”诞生了,钛材料的外壳让IXUS 900 Ti在无电池的情况下仅重165克,使用者甚至都不必担心袖珍卡片相机放在口袋中与钥匙摩擦而生划痕。
靠太空种子发育的粮食你敢吃吗?
来自太空的食品也不同寻常,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南瓜——叶子如荷花般大小,瓜的周长约2米左右,一个瓜约有600斤重,而且生长速度惊人,最多时一天能长10斤,最少也在四五斤左右。当然,售价总是让人难以承受,每个至少1万块。还有鸡蛋大小的茄子,在深圳农科中心的太空作物园里就展出过这样的“蔬菜”,吃起来一口一个,有趣极了。更邪乎的是有猪肉味道的黄瓜,不信?你给他们打个电话问一下就知道了。
其实这些怪异的食物有一个相同的出身:太空育种。太空育种不是到今天才闯入我们的生活。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就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想观察在神秘莫测的外太空这些种子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结论让人们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1984年,美国航天局、太阳辐射研究中心和Park种子公司联手对太空番茄种子进行的研究显示,这些种子在发芽率和发芽速度上均优于一般的种子,而且幼苗生长正常,后期发育良好,产量高。
在咱们中国——第三个拥有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太空育种方面早就处于领先水平。2003的“神舟”5号除了把杨利伟送上天,还带去了1公斤来自两岸三地的植物种子。到现在,有70多种植物的1000多个品种经过太空育种。许多种子吸收太空的“超能量”后升级成功——航育1号水稻,新品种株高降低14厘米,生长期缩短13天,增产5%-10%;太空青椒,所含维生素C提高20%,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5%,病情指数减轻55%……江西广昌县利用航天育种培植出了特大粒白莲种卫星3号,每粒莲子重2.4克以上,比常规品种可增产60%;四川1999年开始种植的太空蕃茄、青椒等农作物的平均产量增加了10-20%,而且抗病害能力和可逆性增强,不需大量喷洒杀虫农药。
统计一下全球上过太空的“粮食”们,差不多快有400多种了。很多太空蔬菜比普通蔬菜营养素含量大幅度提高,不少国家和企业支付昂贵的费用将各种植物送入太空,目标除了养活更多人,还有帮助濒危物种免于灭绝。
当然,太空蔬菜也有受人质疑的短板。比如,“吃了没事儿吧”这样的担忧。实事求是地讲,科学家至今还不确定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从返回的种子里培育出优秀的后代也很难,有时1000棵太空蔬菜里只有1棵有用。从口感上,你也说不清太空蔬菜到底强多少。即便如此,它的科学价值还是不能低估的,毕竟,它是人类“向太空要粮食”的第一步。
至于杨礼伟、费俊龙吃过的航天食品,你也充满好奇吧?啥时候才能吃到传说中的太空压缩饼干、脱水米饭、脱水鲍鱼啊?别着急,鉴于航天食品在很多方面与旅游食品有相通之处:体积小、营养价值高、处理方便…… “让旅游者也吃上航天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或许真的有一天,你在户外远足的时候就可以把它们塞进背包里!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