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地中海也告急
地中海也被另一种水母所困扰。这种水母叫僧帽水母。这种水母的触手可以长到10米长,拥有比一般的水母强10倍的毒素,所以它的入侵比每年一度的普通水母入侵要危险得多。
科学家们担心这种水母会在西班牙的沿岸扩散,之后离开它们北大西洋的传统栖息地,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向外“侵略”。海洋环保运动的欧洲部主任帕斯特(Xavier Pastor)说:“僧帽水母在地中海出现已经有10年了,它在西班牙海岸之外出现是进一步‘殖民’的先兆,我们找不到水母增多的原因,更何况一下子多出了成千上万!”
西班牙有关部门已经做好准备抵御另一种水母的灾害,这种叫做夜光游的水母白天是亮紫色的,夜里会发出黄色光芒,每年都会在地中海沿岸泛滥成灾。每年都有报道有旅游者被水母蜇伤。
专家预测,今年在西班牙海岸边浮游的水母将会比平常更多,相关部门已经引入了新的措施来保护海泳者,开始采用卫星图像跟踪水母群的动向。一旦看到水母群接近人群密集的海岸,就会派出渔船把它们打捞上来。他们还发放小册子,警告海泳者水母的危险,以及处理刺伤的办法。
帕斯特说:“这好比用膏药治癌症,起不到根本作用,除非我们解决了让水母大量繁殖的环境问题,不然地中海水域的水母问题只会更严重。”
3 也不能算是“暴增”
实际上,水母大量聚集的现象并不少见。水母的集群出现往往有季节性,在春夏之交气温升高,食物增多时会大量出现,而海流会让这些水母大量聚集,有些年份水母的数量会大大增加。
虽然关于“水母潮”的报道越来越多,公众印象中水母的数量比以前大增,但实际上这在科学上并没有得到确切证明。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学家克罗迪亚·米尔斯说,“水母数量暴增”可能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系统的冲击有关,因为过度捕捞,一些生态系统的位置被空出来,水母填充了这些位置。但她表示,“水母数量暴增”并非确定的事实,因为科学家们并没有统计过之前水母的数量。而数量确实有所增加的水母大多是入侵品种。
海水的富营养化也被认为是“水母暴增”的一个原因。美国亚拉巴马州海豚岛海洋实验室的生物学家蒙蒂·格拉汉姆说:“富营养化的海域会提供给小浮游生物充分的养分,水母又以这些小浮游生物为食。而富营养化的水域含氧量又会降低,这样鱼类没法生存,但水母对氧气含量的要求不是太高。所以水母数量的暴增说明生态系统在哪里出了问题。”
2006年,英国圣安德鲁大学的生物学家布雷尔利的小组在纳米比亚沿岸采样,通过称量捕到的各种生物的重量,证明在这个渔业捕捞区水母的总量在增加,而鱼类在减少,从而给“水母暴增”的说法提供了证据,同时也证明水母暴增的可能原因是对鱼类的过度捕捞。
而此次“入侵”日本的越前水母大军,也有科学家推测是与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暖化有关。污染给海水中带来的营养物以及变暖的海水,都使浮游生物大增,这为水母提供了食物以及有利的繁殖机会。
4 “海蜇”并未泛滥
那么,我国如何看待“水母泛滥”的情况呢?中国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芳表示,越前水母是日本的叫法,在我国叫做沙海蜇。近年来我国沿海的沙海蜇确实有明显增多,除了这种水母,在我国明显增多的水母还有霞水母。对于水母明显增加的原因,张芳表示这个问题还没有明确的解答,并且指出东亚的水母问题相当复杂,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那么,是否能够把这些水母吃掉的方法来减少它们的数量吗?毕竟一提到水母,老饕们自然就想到了“凉拌海蜇”。我们平时吃的海蜇就是水母,其中海蜇头是水母的触须,而海蜇皮是水母的伞盖。不过,张芳表示,我们食用的主要是一种被称为“海蜇”的水母。它属于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南方也有些地方吃黄斑海蜇。而沙海蜇、霞海蜇的经济利用价值很低,就是说它的可食用性很差,把它们吃掉不太现实。那么,我们吃的海蜇也有泛滥的趋势吗?“没有,没有”,张芳说,中国人爱吃的海蜇一直是一种需要保护的资源,现在还有放养幼体等措施,不存在泛滥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