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日举行的东京都议会选举中,执政的自民党获得全部127个议席中的38席,比现有的48席大幅下降;最大在野党民主党则获得54个议席,比现有的34席大幅增加,成为东京都议会第一大党。随后,日本首相、执政党自民党总裁麻生太郎决定在7月21日解散众议院,8月30日进行大选。
自民党的失败早有迹象,现在开始有加速趋势。在经济危机考验自民党政绩的政经格局下,其党内派系的多方博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内团结,以及应对政党竞争的能力。从日本选举格局的演化过程看,自民党人气下降与民主党的崛起成为两大主轴,其核心驱动是日本社会结构的经济变迁。
战后日本社会构成以下层占多数,这个阶段出于国家力量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自民党在很长时间内扮演了融合各类政治势力,并将政见差异内化为党内竞争的主导角色。这一派系政治的优势是削弱了党外竞争势力崛起的可能,而其与财团等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则内化为其政治资金的经济支撑。与此同时,民众中的大多数的政治参与意识尚未完全崛起,更多地处于被动引导的位置,自民党对于各级选民的渗透也使得其保持了强大的选票基础。
但上述社会条件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而逐渐消解,核心变迁是大量中产阶级的崛起。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日本城市人口比率仅为37.5%,而20世纪90年代初期城市人口比率已经达到90%。这一群体占据社会主体地位必然衍生新的政治诉求,他们对自民党内与财团的结合日益不满,民主党则抓住这一机遇推出“市民政治”与“反官僚”的口号。
此外,民主党的政治策略也取得了正面效果,其中之一就是对其诸多政治理念的坚定。部分人错误认为,政党在政治理念与执政权力之间一定会选择后者。研究表明,选民更倾向于政治理念清晰而坚定的政党,摇摆性政党很难取得选民的长久支持,这事实上取决于政党所兜售的理念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尽管民主党出于在野党地位,但他们经受了联合参政的诱惑。他们认为“在国会里通过'议员提案’向国民展示我们的政见,就是作为在野党也能收到不可忽视的效果”。这一策略直接实践在对诸多政治议题的争议上,民主党力图以此明晰自我在公众心目中的政治定位与形象。
其三,信息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新兴政党表达自己政见和施政纲领的成本,使得其降低与执政党竞争的起跑线差距,更广泛地在民众中寻找支持者。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民主党的网页更为多样化和丰富化,这说明至少在对新兴媒体互联网的应用上,民主党技高一筹,也凸显出其利用各种可能性扩张自己的民间支持的努力。
抛开这三个层面,自民党的政治包袱与经济危机的双重压力亦使得其步履艰难,前者主要是各类腐败案件以及执政模式的僵化,后者则在很大程度上考验了执政党对于经济问题的处理能力。而选民则从政治理念导向越来越转向政绩导向,在对自民党诸多政策效果的失落情绪下,他们很可能愿意给没有执政经验的民主党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