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届日本大选,被国际媒体称为“日本1955年以来最重要的选举”。8月31日凌晨,选举结果最终揭晓,民主党获胜,鸠山由纪夫将出任日本首相。鸠山的当选,终结了自民党自1955年以来近乎连续的执政。
除了在1993-1994年有10个月的下野时间之外,自民党占据日本执政宝座达50多年。自民党在其执政的前半叶,带领日本融入二战后的全球化浪潮,走上了高速增长通道。但在1985年《广场协定》后,日元对美元的大幅升值给日本经济造成了摧毁性的打击,日本经历了“失落的十年”,经济增长近于停滞。“失落的十年”后,自民党缺乏有效的刺激政策,日本经济仍旧低迷。而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又使得日本经济泥潭深陷,小泉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2004年,小泉政府推行制度改革,提倡开放劳动规制,开始允许制造业企业雇用派遣员工。在大企业模式下,企业的正式员工等于有了终身的就业保障。但对派遣员工,企业无需提供医疗、保险等福利,无需派发退职或退休金,随时可以终止雇用关系。此项改革后,很多企业减少正规职员,增加派遣员工,节约用工成本。派遣员工制度虽然帮助大企业规避了人工成本的上升,保持盈利,但是降低了劳动者的待遇和福利,为当今日本的失业危机埋下了隐患。
2005年小泉纯一郎辞职后,自民党首相更迭频繁,几乎是“一年一首相”,造成了政界的动荡,官僚政治暴露出的问题屡遭诟病。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演化成为压垮日本自民党的“最后一根稻草”,自民党时代所建立的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环境变迁的巨大冲击。大企业是日本经济的核心,从经济起飞期开始,自民党政府加强对大企业的干预,推动大企业的技术引进、研究开发、组织规模经济并实施全球化布局战略。同时,出口是日本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目前仍占其GDP的10%以上。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日本大型企业受不景气打击,本土与海外销售疲弱,丰田汽车等公司被迫裁员减产,7月日本出口发货量同比下滑36.5%。经济的衰退也伴随着失业率的上升。今年7月份,日本的失业率高达5.7%。自去年10月至今年9月为止,因合同中途解约而失业的派遣社员等非正式劳动人员的数量为229170人,并有继续增加之势。非正式劳动人员当中,大多数为派遣员工,占整体的60%。失业率的上升加剧了日本国民的贫困化,也使得原本长期存在的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越发尖锐,根据2008年10月数据推算,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22.1%,而0-14岁的少年人口仅占13.5%,日本的老龄化和少子化程度居全球之最。
有观点把自民党在此次选举的失利总结为“制度性疲劳”,失业、福利保障的不足和社会收入差距等问题给国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自民党始终未能找到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相比之下,民主党的竞选纲领则更为贴合民意,旨在首先确保民生问题,将政策的重点从企业转向居民。鸠山的竞选纲领以“友爱”为基调,提出了限制制造业企业雇佣派遣员工、支付育儿补贴、设立针对农业渔业人口的每户收入补贴制度、免收高速公路费等一系列迎合民生需求的政策。自民党候选人麻生太郎批评这一纲领“在财政上不负责任”,是不切实际的。据初步估算,民主党的补贴政策需要政府投入约16.8万亿日元资金。关于资金来源,民主党承诺四年内不提高消费税,不增发国债,主要通过对国家预算进行重新规划、减少以往的行政浪费来解决。只通过“节流”是否能够动员这么庞大的资金,对于原本就已经捉襟见肘的政府财政来说,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在对外政策上,民主党也表明了区别于自民党的立场,提出了“自主独立”、“重视亚洲”等新的语汇,引发了各方对于日本外交政策转向的猜想。8月27日美国《纽约时报》转载了一篇鸠山的文章,批评了美国所引导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被认为有反美倾向。但在9月3日凌晨,鸠山与奥巴马通电话时声明,文章的内容被歪曲,其主旨并不反美,并重申日美同盟是两国关系的基础,他希望构筑建设性和面向未来的日美关系。9月2日,民主党、社民党和国民新党为联合执政制定的政策协议草案中增加了“力争构筑东亚共同体”的条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重视东亚的意图。
鸠山将于9月16日正式上任,这次具历史意义的当选,不禁令人回想起去年发生在奥巴马身上的奇迹。同样需要困境突围的两个国家,同样对革新充满希冀的两国选民,同样选择了缺乏执政经验的新生力量。在危机当中,变化和变革的界限正在模糊,改变是否会带来突围,能够检验的只有时间。本期就日本大选后内政外交政策的走向,本报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日本大学商学院教授李克、野村证券日本首席经济学家木内登英,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2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