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时事通讯社10月13日报道,位于中国黑龙江省方正县的“日本人公墓”,每年当地政府得承担约26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0万元)的墓地维护管理费。从今年开始,日本政府将负担部分经费。中国境内的“日本人公墓”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就此,《青年参考》报采访了方正县的有关领导,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也是日本侵华的受害者
中国的黑龙江省,为什么会有日本人的公墓呢?这事还得从当年的日本“开拓团”说起。
日本“开拓团”是当年日本侵华政策的产物,说白了就是日本有组织地向中国的东北地区移民。日本侵略者认为,此举既能缓解日本本土地少人多的矛盾,又可逐步改变东北的人口结构,从而巩固其对东北的控制。
据史料记载,日本向中国东北派遣移民始于1914年,当时的人数并不多。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开始疯狂地向中国派遣大量军队和移民(主要是贫困的百姓)。1936年,日本实行大规模的“百万户移民计划”。这个计划被当年的日本广田内阁列为七大国策之一。具体说就是从1937年起,用20年时间,分四期移民100万户,每户平均5人。这个计划实现后,日本移民将达到东北人口总数的l/5左右。然而,这一图谋随着1945年日本投降而破产。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共派遣“开拓团”860多个,共计33万多人。作为侵略者的“开拓团”,强占或强行低价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其间冻饿而死的人不计其数。
黑龙江省方正县是当年日本“开拓团”比较集中的地方。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滞留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开拓团”民众纷纷寻找回国途径。佳木斯等地的日本“开拓团”民众,拟从方正县去哈尔滨,再取道回国。他们集结在方正县伊汉通乡“开拓团”总部一带时,已是深秋,人数超过了1.5万人。因劳累、天寒,加之传染病流行,有大量“开拓团”的成员死去,而方正人民以德报怨,救助、收养了幸存的日本妇女和儿童达4000余人。
已更名为“中日友好园林”
1962年,有一位叫松田千尾的日本遗孤女性在开荒时,刨出了大批的白骨。她找到当地政府,希望政府能把当年入侵方正的日本人找个地方“安葬”,并强调说,这些入侵者其实也是受骗者、受害者。这一请求,最终被呈报到国务院。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1963年中国政府厚葬了4000多名日本入侵者的遗骨,还立了约3米高的石碑。
1973年,中方重修了公墓,并不断出资修护看管。1984年,在附近的麻山地区,中方又为约500名集体自杀的日本人建了一座“麻山地区日本人公墓”。
1995年,经方正县政府批准,“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更名为“中日友好园林”,园林距方正县城约8公里。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友好园林”既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历史的见证,也是中日人民交流、交往的桥梁。方正县当年的日本遗孤,现在都已回日本去了,但他们中有不少人每年都会回来给中国的养父母扫墓。
方正县每年要掏20多万元
日本时事通讯社的报道称,应方正县政府的要求,日本驻中国沈阳总领事馆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先拨出23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75万元),作为海外日本人公墓的管理费。明年继续拨款。
10月21日中午,《青年参考》报电话采访了方正县外事办主任王伟新。王主任介绍说,今年9月底,方正县和日本官方签订了两个季度的协议。协议中写明,日方每年支付3.5万元人民币(平均一个季度8750元),日方将在今年年底支付今年第四季度的费用,明年第一季度的明年再给。王伟新说,两个季度支付完后,日方是否还继续支付这个款项,就不清楚了。
王伟新透露:“日本政府是在一些日本民间友好团体和日本友人的劝说下,想到埋葬在这里的也是他们的同胞,才同意支付该款项的。日本驻沈阳领事馆也到我们这里实地调查了,得知作为农业大县的方正县,40多年来为维护这个公墓付出很大努力,近年来方正县财政日益困难,这才同意的。”
王伟新最后说:“考虑到公墓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证,方正县政府一直耗资守护着。我不清楚1963年到1984年县政府拨款的具体金额,但从1984年到1995年,每年是8万到10万元。从1995年起,县政府每年都从不宽裕的财政中,拨出20多万元作为公墓(中日友好园林)的维修管理费。这也是县政府为了中日友好而做的必要工作。”
中国专家:日方应负担管理经费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德在2001年曾荣获日本天皇文化勋章。他在接受《青年参考》报的采访时说:“这么多年来,方正县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管理并维护埋葬日本人遗骨的墓地,这是中国人的宽容之举,日本人应该以感谢和反思的心情来面对中国人民。日本政府更应该主动向中方提供部分管理经费,甚至是全部经费,以示感激。日本驻沈阳领事馆的官员们,更是早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