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经济 >> 正文

日本金融机构国际化的发展

作者:未知  来源:环球时报   更新:2010-1-7 10:46:01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当欧美大行在金融危机中遇到冲击,他们会首先找谁?

  答案是日本。

  日本企业在2008年华尔街的黑色9月中成为了受难投行的“救星”。野村控股集团出手美国雷曼兄弟公司亚太部门,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完成了对摩根士丹利90亿美元的资本投资……

  金融危机无疑为日本企业提供了一次海外扩张的机会,日元对欧美货币的大幅升值也极大的激发了日本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情。日本企业也没有浪费这次机会。而当金融海啸的阴霾逐渐褪去,日本企业所作的几笔投资显示出了价值。

事实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后,日本的对外投资也在这个时期急剧扩大。到了1996年,日本企业的境外投资、在境外法人的当地产值规模甚至超过了日本的出口总额。

  生产本地化

  日本的对外投资兴盛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日本企业的出发点是规避贸易壁垒,降低生产成本。

  日本在二战后经历了十年的黄金时期之后,工资成本和地价持续上升,企业的成本压力随之一路上升。当时日本秉持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随着出口不断增加,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样通过在国外投资建厂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进而规避贸易保护。这一时期日本对北美制造业的投资显著增加,主要目的是为避开日本与北美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

  此外,由于日本国内资源匮乏,确保资源的稳定供应成为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而为获取资源而进行的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杨亚沙的研究显示,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和存量来看,日本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地是北美、欧洲和亚洲三大地区。

  1980年代之前,日本对亚洲和拉美地区发展中国家或经济体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为主,旨在实施本国边际产业转移;之后,演变成以获取市场和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为主要目的的市场导向型投资。1980年代,日本对北美和欧洲进行的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投资,则以获取当地市场准入为主要目的。

  制造业的对外投资,避免了本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日元升值的压力,也造就了日本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不动产投资和金融机构国际化

  广场协议之后,日本本国的房地产泡沫不断催大,同时日元大幅升值也反衬出海外不动产的价格优势,不少日本人将收购的目光瞄准了房地产业。

  1988年,一位神秘的日本富翁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投入了1.5亿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78套高级住宅,而这还只是日本人对美国地产业冲击波中的小插曲之一。

  另一起轰动性的事件是日本的三菱土地公司购买了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收购的最终失败也成为日本企业购买不动产失败的一个缩影。

  1989年,日本的三菱土地公司以13.73亿美元购买了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成为拥有洛克菲勒中心80%股份的控股公司,而当时,洛克菲勒中心被视为美国的标志性建筑,美国媒体将这一收购行为称为日本人“买走了美国人的灵魂”。

  日本金融企业也纷纷扩大了对外投资。1982年以后,日本的银行纷纷在海外设立当地法人和事务所。交易对象不再限于在当地投资的日资企业,逐渐扩大到非日资企业、当地政府、自治体;业务范围从银行业务扩展到证券业务、租赁业务。此外,还新设立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也是日本金融性投资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金融机构在美国的收购始于1984年,当时的日本三菱银行用2.3亿美元买进了加利福尼亚银行部分股权。

  但当时日本金融机构自身仍存在不少问题。随着金融机构自身问题的爆发,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日本出现了很多金融机构破产事件,日本金融企业也收缩了战线。

  1997年日本国内共有13家银行、2家证券公司和1家保险公司宣布破产。三分之一的保险公司面临倒闭的危险,银行“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

  与此同时,为降低运营的成本,日本金融界纷纷将已经迈出海外进行扩张的脚步迅速收回。1999年,大和证券把海外分店从30家降至18家,日兴证券、野村证券也都关闭了大量海外分店。1998年,日本的证券公司彻底跌出了排名世界证券公司的前十位。

  控制资源

  最值得称道的是日本在确保资源供应方面而做的对外投资。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早在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产业结构转移到重工业和化工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个工业大国,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目前,日本对于海外资源的依赖度超过90%。

  为了确保能源、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日本开始采取“融资进口”与“开发进口”的战略。所谓“融资进口”,就是通过向对方提供开发资金贷款来确保资源进口;所谓“开发进口”,即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来从事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可以说是包括资源的勘探、开发、精炼、加工和运输等内容在内的“垂直型交易”。

  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刘国栋、祝世齐的研究表明,日本进行海外资源并购多依靠三菱商社、伊藤忠商社、丸红商社、三井物产商社等这些商业色彩浓厚的多种经济成分的组织。

  这些商社以资本借贷的融资形式与资源国签订长期供应协定,确保资源供应的稳定性和价格方面的优先权。参股但是不参与资源国的资源开发和生产,在享受资源增长红利的同时,避免陷入当地就业和土地纠纷,尽量回避劳资双方矛盾,并且可以规避政治的影响。

  随着2006年日本经济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复苏,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也重新活跃起来。当时的股价相对较低,并且日元非常强劲。

  2006年日本企业加速了海外并购的步伐。美国著名专业调查公司汤姆森金融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2006年日本企业海外并购额达到438.79亿美元,为上一年的2.5倍,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而普华永道2007年的《并购亚洲》的报告显示,2007年日本的金融服务并购交易额已从2006年的645亿美元增长到1059亿美元,位居亚太地区金融服务并购交易排行榜首。

  但这次并构的重点已经不再是不动产,制造业的整合成为了并购的方向。

  在制造业企业并购方面,根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开发金融研究所《2005年度日本制造业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调查》,日本制造业企业海外投资分为3个层次:在美国北美等发达地区注重现有的市场规模。在经济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大国,日本企业投资活动的重心已经由过去的以“通过廉价劳动力”建立生产基地为主的“生产取向”向“占领投资国市场”的“市场取向”方面转移。而普通发展中国家继而成为“廉价劳动力供给”的主力。

  事实上,由于日本国内市场的不断萎缩,不少日本企业都将目光转向海外新的市场增长点。这在麒麟公司的海外并购战略中非常明显,目前麒麟已持有菲律宾生力啤酒公司48%的股份,并计划收购澳大利亚的Lion Nathan公司。据麒麟内部报告,其计划在2015年之前将海外销售额提升到总收入的30%以上。

  欧美大行受金融危机冲击,也为日本金融机构并购提供了良机。主权财富基金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亦是华尔街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但相对于被动投资的主权财富基金,日本企业的并购更加主动,也更加具有战略性。而相对于90年代,这一时期的日本金融企业更加成熟。

  2008年7月份,日本最大产物保险商东京海上宣布,约以47亿美元收购美国保险集团费城统一控股公司。8月份,三菱UFJ则全面收购了美国加州第一银行(UNBC)。

  真正的大戏在9月底开演。9月22日,野村出资2.25亿美元,力压竞争对手英国的巴克莱银行,并购雷曼兄弟公司的亚太、欧洲和中东法人。同一天,三菱UFJ宣布收购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松岛菜菜子裙装造型 “美到令人

    荣仓奈奈被曝怀孕 预计今年初夏

    日媒:美国任用哈格蒂担任驻日

    日本选出最想成为首相的女大学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