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天天谈》2010年8月24日播出《西方媒体“热捧”中国的背后》,以下为节目全稿:
主持人 姜华:大家好,欢迎收看《天下天天谈》。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这个词频频成为西方媒体热捧的对象,而这其中的中国的GDP,也就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消息,更是让中国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
西方媒体热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
根据日本官方发布的报告,日本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1.288万亿美元,低于中国的1.339万亿美元。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在头版报道说,“这意味着中国有可能在今年一举超过日本。”美国《纽约时报》将这一超越称为“里程碑”,表示“这证明世界其他国家必须重新评估这个新的经济超级大国。”
而美国有线新闻网援引摩根大通分析师的话说,“中国经济在今后的十几年里仍然将保持以8%的速度增长,而日本只有1%。用不了十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成为日本的两倍。”美国有线新闻网还报道说,尽管中国目前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迟早将取代美国的位置,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主持人:好,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两位嘉宾,一位是《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丁刚先生,还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达巍先生,欢迎两位。我想先问一下丁先生,您肯定也比较关注这个消息,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可能西方媒体,包括西方各界人士对这样一个消息心态可能也挺复杂的,您分析对这样一个消息他们的态度都是有哪几类?他们心态有哪几类?
丁刚:正像你说的,他们心态的确比较复杂的,比如说我就知道一些美国人,普通的美国人,他们一般来说,他们到商场里边去买东西,到超市里边买东西,看到都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当然价格比较便宜,价廉物美我们说,他买这种价廉物美东西的时候,他感觉是非常好的。但是一旦他们的工作受到威胁,他们就会产生另外一种感觉,就另外一种很强的忧虑感,特别在现在美国失业率一直高居不下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会给很多人带来这样一种压力。
主持人:对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日本媒体和民众是怎么看的呢,现在连线《人民日报》驻日本东京的记者崔寅,请她给我们介绍一下,日本媒体和民众是怎么看待中国生产总值超越日本的呢?
崔寅:主持人你好,在日本内阁府公布初步统计数据后,日本媒体对第二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还是进行了报道,但是谈不上焦点和热点,因为日本公布的数据显示的今年上半年总体上日本GDP还是高于中国的。所以对于二季度这个数据日本持相对冷静的。不过日本媒体也发现了二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以后,美国媒体相继第一时间在其电子版及次日出版的报纸上报道了中日两国GDP总量地位发生变化,这本身成为了日本一条新闻。
主持人:其实日本和中国这么近,日本要关注中国在情理之中的,但是就这件事情似乎和西方媒体来比的话,没有那么热烈,是不是这也反映出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持一贯这样的态度?你看呢达巍?
达巍:实际上西方媒体在报道这些事情里面的时候,就刚才您讲到的,他跟日本有点差距或者有点不同,这里面我觉得他还是有几种心态或者有几种思想在背后。一个是当然从整个战略来看,战略界来看,西方战略界比较担心,他已经有比较长的时间,刚才丁刚老师讲到,去年或前年他们已经开始讨论,中国迟早超过日本,什么时候超过美国的问题,就是经济总量的问题。另外还有一部分人,他通过赞扬中国,或者说热炒中国崛起这个概念来批评美国自己,他赞扬中国其实他在批评美国自己的问题,当然这里还有一部分人就是可能怀有一些,对中国有一些,我们说敌意或者说有一些误解的。
主持人:还有戒备。
达巍:或者愿意片面夸大中国这种实力,愿意夸大中国的能力,希望中国更多承担所谓承担国际责任,或者替美国西方国家分担这样一种国际负担等等,应该说种种的心态都在背后共同推动了过去这七八年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一个中国热这样的报道热潮。
主持人:我们暂且把这种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关注称为热捧,因为其实这种热捧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对日本也使用过,因为那个时候日本经济正处于鼎盛时期,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开始对日本的经济奇迹开始了全方位的热炒,我们我看一下。
上世纪,日本惨遭“捧杀”
1979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傅高义推出一本名为《日本第一》的书。此书一出,立即在美国引起轰动,成为当年美国最畅销书之一,美国媒体也对此书进行了大肆炒作。
当时,日本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傅高义在书中写道:虽然日本在军事上没有打败美国,但通过经济战争却成功战胜了美国。
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正式结束了美国长达70年的世界第一债权国的历史。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美国开始要求日本承担作为经济大国的责任,最重要的就是日元升值。这就有了著名的“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之后,日元进入快速升值的轨道。但是,就在很多日本人为自己能在世界范围内购买更多的东西沾沾自喜的时候,却不知他们看到的所谓经济繁荣,其实不过一个巨大的“泡沫”,继之而来的股价暴跌,地价急落,许多家庭的财富化为乌有,经济进入长达10年的衰退期,日本人称其为“失去的10年”。
主持人:丁老师您分析,当年西方媒体对日本这一番炒作和现在对中国的这样一个关注,还是暂且称它为热捧,是不是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丁刚:是的,是这样的,当年日本经济发展比较快,处于高峰期,西方媒体看到日本经济发展这么快,我们现在说叫捧杀。这种正面的报道,但是这种正面报道带有一定夸大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我想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还是日本人自己对自己经济把脉把的不是特别准。就是日本是盲目乐观,特别是在对外投资方面盲目乐观,他是投资有很多很失败的方面。我想一方面这是西方媒体,特别是美国媒体有捧杀的表现,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您提到付高义写了《日本第一》这本书,很重要的一点美国人是借日本来敲打自己,付高义这本书实际上给美国人自己发一个警告,你看日本人现在上来了,我们必须得奋起直追,我们经济结构可能有很多问题,我们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的话,我们就会落在日本后面。美国人特别善于制造危机感,而且美国人他始终让自己保持一种处于危机这么一种情绪之下,然后始终觉得别人在追我们,而且他很善于把这种危机感转换成发展的东西,这一点我们应该说是,现在在读美国报纸,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的评析的时候,分析的时候特别应该注意的,就是说我们应该从中看到他们是借中国的发展来敲打自己,来给自己拉响警报。
主持人:相比日本的例子,我们可能更应该从当中吸取教训了。相比西方媒体的关于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这样一个报道和炒作,我们中国民众和媒体其实还是相当冷静和客观的。
商务部:更应关心人均数据
对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报道,中国商务部在第一时间予以回应,表示相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更应关心人均数据。目前,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3800美元,只是日本的约1/10,在全球排在第105位左右。
街 采:您如何看待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消息?
主持人:说中国过生产总值超越日本,这个是不是就能说明我们成为第二大经济强国,其实他只是第二大经济体,这和成为第二大经济强国还定着一定差距对不对?
达巍:其实我觉得前面不管是微博(http://t.sina.com.cn)网友还是小片里讲到的观点,我还是非常同意的,一个方面确实不要过低贬低中国GDP超越日本的意义,因为首先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确确实实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你经济规模大了,其实意味着人均东西也就多了,在国际上,不管国际经济,还是国际政治当中你的份额就大了。你的经济规模非常重要的,这一点首先不要一味把它抹煞掉,但是我更想强调后一点,就是确实不要沾沾自喜也好,其实我想刚才咱们那些网友也好,或者咱们政府官方态度是非常清醒的。
那么这个时候确确实实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刚才也有网友提到韬光养晦这个概念,其实前两年中国国内也曾经有过讨论是不是坚持韬光养晦,是不是应该更多强调有所作为,后来温家宝总理说坚持韬光养晦坚持一百年不动摇,这种官方表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韬光养晦并不是说我们有实力把它藏起来,或者是逃避国际的责任,这个是西方人对韬光养晦的一种误解,实际上韬光养晦我认为它的真正精髓应该在于首先你要明白自己真正的国情,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你在使用你国家权利的时候要慎用,因为我们国家现在经济规模很大了,又是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但是归根结底你是发展中国家,更多精力放在国内,放在自己经济和社会发展上面,不要去追求那些,不要像过去某些,比方说苏联,或者某种情况,像美国在某种程度上也犯这样的错误,就是把有限的国内资源用在一些国外的一些利益的扩展上面,或者说是追求他的国际霸权。
主持人:就在西方媒体热议我们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时候,还有一件事情引起我们的关注,就是在上周美国国防部发布了2010年度的涉华军力报告,我们来看一下。
美国发布涉华军力报告
8月16日下午,美国五角大楼公布了向国会提交的题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的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报告称,中国正在投资发展迫使美国海、空军更加远离中国海岸的反接近技术,并已部署大量短、中程导弹和巡航导弹。报告称,中国海军拥有强有力的水面舰只和潜水艇,正努力在1998年从乌克兰购买的航空母舰上打造海军航空兵力量,并可能于今年开始建造国产航空母舰。报告还声称,中国军队有着125万人的地面部队,现正在以新的坦克、火炮和装甲运兵车等进行装备升级。此外,中国陆军还在着力增强指挥、控制、地空联合协调和突击能力。
主持人:针对这一份所谓的涉华军力报告,美国国内又是如何反应的呢?我们现在连线《人民日报》驻美国的记者席来旺,美国民众如何看待这样一份涉华军力报告。
席来旺:美国发布军力报告今年也不是第一次,他们一般认为中国军力近年来迅速发展,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如此壮观的场面,包括一些美国老百姓也说,印象很深刻,但是一些人,特别是美国的学者和专家,他们对中国军力发展的透明度始终感到不太清楚,那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有一些人是表示担忧。当然了,他们也并不认为中国军力对美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华尔街日报8月18号有一篇文章这样说,中国更广大的战略目标是要把美国赶出亚太区域,美国是感到不高兴。
主持人:好,谢谢席来旺。我们《天下天天谈》微博(http://t.sina.com.cn)上的网友观察非常仔细,他注意到自2000年以来,美国军方每年都会向国会提交一份所谓的中国军力报告,但是往年报告就是叫做中国军力报告,今年改成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的军事与安全发展,他想问这样名称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
丁刚:这个名称上变化从表面上来看,它是为了有所缓和。
主持人:不那么直接了。
丁刚:不是那么直接对着中国说中国军力,他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相关的。但是实际上这个相关意义更为深远了,因为他指的相关的一些安全,相关的一些问题的话,他就把军力的影响提出来了,就是说中国军力扩大以后所造成的影响提出来了。
主持人:面好像覆盖得更广了。
丁刚:对,现在的南海问题,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等等,朝核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会被人很自然联想到,他为他今后在这些方面的这些战略他提供了一个,这个报告他提供了一个支持,最近不是就有美国一个军事高官到菲律宾去讲,说考虑到南海现在局势,你们应该增加军购,就是买更好的武器来搞好你们的国防。
主持人:这么说很有点推销自己武器装备的意思。
丁刚:对,如果我们联系到中国军力报告的改名来看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就会想到整个区域的军事安全他会自然而然就把这个东西和中国的军力发展联系在一起了。
主持人:我们也注意到这份涉华军力报告,是对我们国家海陆空三方面的军力进行全方位的总结,但是是不是属实,现在我们连线《世界军事》总编辑陈虎大校,听听他的分析,陈总编你好,我想先请您给我们观众解释一下刚才小片当中提到一个反接近技术是怎么回事?
陈虎:所谓的反急进技术是美国的媒体或者军方现在炒作的一个概念,就是说这一类的武器可以使美国海上这些兵力,比如航母战斗群不敢靠近你的海岸,他把这一类的装备叫做反急进装备。发展这种所谓的反急进武器,实际上每个国家都在发展,因为每个国家都要保护自己的海防,如果中国没有这样的反急进或者反介入的武器,那也就是说中国的海上国防门户是打开的,任何国家,任何力量,它的兵力,舰艇,想进入中国近海,想进入中国近岸,都可以随便进入,所以说发展这种反急进武器,应该说是一个极为正常的事情。那么美国反而拿这种东西来炒作中国发展军力,这种现象应该说是一种很奇怪的逻辑了。
主持人:另外这份所谓的中国军力报告当中也提到关于中国今年要建造航空母舰的事,这些内容都属实吗?您如何分析?
陈虎:中国建造航母这是一个很老的话题了,实际上很早之前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媒体就在炒作这个话题,而实际上作为中国的军方和国家的领导人,就这个问题也曾经明确地发表过一些看法,实际上我们历来的主张就是航空母舰它仅仅是一个武器,它不是什么象征性的东西。而中国发展这种兵力,和美国相比,差距相当之大,我们看美国他的航空母舰兵力,他一国所拥有的航空母舰兵力就相当于其他所有国家的航母兵力加在一起还要强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他去指手划脚,去指责别人发展航母兵力,这个太有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味道了。
主持人:好,谢谢陈虎总编,其实在这份军力报告当中确实有很多夸大的地方,达巍你有没有比较过今年的这一份军事与安全发展这样一个报告和往年相比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它在关注点上是不是有一些变化?
达巍:军力报告每年都有要,每年都出,今年的军力报告和往年的军力报告相比,它的大体结构这些都是大同小异的,今年有几个看点,刚才咱们已经讨论到了,比如这个报告的名字改了,另外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点就是这个报告的出台时机推迟了,其实过去往年也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就是说反映的是美国国内他可能不同的部门,比如白宫,国务院和国防部之间会有一些矛盾,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要做一点妥协,就是这个报告的措词什么可能会稍微缓和一点。
主持人:说到这些军事,尤其涉及到海军,我们觉得还是应该来听听海军将领的一些看法,现在我们就来连线军事专家海军少将尹卓先生,尹先生您好,您如何评价美国国防部今年出台的这份所谓的中国军力报告呢?
尹卓:美国军力报告从它出台的背景来说,它就是一个反华的报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军力报告过去在冷战时期它是对前苏联发布的,当时也是立法机构要求美国国防部每年报告一下苏联军力的情况,而当时美国跟苏联的状况就是在军事上是对质的,两个敌对性的国家,两个军事集团的首领,他这完全是敌对的一个关系。
那么后来由于前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继续下来了,美国接着找寻他的主要对手,从2000年开始,要求国防部写中国的军力报告,中国的军力报告它的编写整个背景和它的整个结构,另外它的情报来源,跟前苏联没有一点差距,没有一点差别,所以就是它的背景完全是一个针对一个军事上的激进国家来发布的军力报告,因此我们说政治上这个军力报告是个反华的报告是一点没有错的。
达巍:只有一两个国家,可能是古巴还是哪几个国家。
主持人:显然好像是特殊对待。
丁刚:当时2000年出台有一个背景,就是对台售武,他要批钱,国会要求你必须做一个中国军力报告,但是当时,前几年军力报告对台湾海峡,这次军力报告对台湾海峡也提到了,主要关注点就是台湾海峡上的军力,双方的军力对比,这方面的一些问题,那么现在就是说他军力报告越来越扩大,像刚才达巍老师讲的像网络战,像反潜,太空等等都提到了。那么我觉得他特别提到海上,中国海军的发展,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因为美国是不承认二百海里专属区的,所以他有很多舰艇、飞机非常接近中国进行侦查,我们中国人说就是好像站在我们大门外边举着枪,武枪弄棒,我们任何一个人看着都会很不舒服的。
现在中国海军发展实力增强了以后,慢慢的也走出去了,这样的话美国人就说,就觉得有些不舒服了,因为我们军力发展了,过去我们二百海里专属区我们可能保护不到,现在海军力量发展了,可以保护到了,那么我们就说你要到我家门口来搞侦查,我们肯定要表示一下我们的态度了。所以这方面美国这次报告他提出来海军军力问题,我想可能今后几年美国在这方面都会特别关注。
主持人:除了热议中国的经济军事之外,我们注意到西方的媒体,特别是美国的杂志还有电影当中,也频繁地出现中国的形象,或者说中国元素。
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面孔
美国《时代》周刊从1923年创刊开始,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们代表着当时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将近80年时间里,《时代》亚洲版的封面人物上,也曾出现过一些中国面孔,比如歌手李宇春、周杰伦;作家春树、韩寒,以及体育明星姚明和刘翔等。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还是它的美国版。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中国几乎历任领导人都曾多次登上过美国版封面。
特别的是,2009年,中国工人作为一个群体,集体上榜。《时代》总编理查德·斯坦格尔说:“没有中国工人,就没有中国经济8%的增长,世界经济也会处于最糟糕的境地。所以,中国工人是观察中国对世界影响的一个角度,这种影响实在是无法估量。”
主持人:好,我现在拿的就是一些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你看这是刚才也提到刘翔,还有李宇春等等,很多人,其实在之前热映的一些电影当中,比如说《2012》,还有《艾丽丝漫游仙境》当中都出现不少中国元素,丁老师在美国是不是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我们自己比较关注美国又出现什么中国的元素,或者跟中国有关的事了?
丁刚:对,这几年中国元素应该说在美国出现还是比较多的,越来越多了,比如说在时报广场,纽约时报广场是它的商业中心,在那个地方已经出现了中国广告,可能是在差不多快十年前就开始出现了,三九药业的广告,当时就只有一个三九药业,今年又出现世博会的广告,宣传广告,这就说明整个影响力它是在增加的。那么纽约很多出租车上面顶着广告就是青岛啤酒。另外我们去美国的纽约机场还有靠近纽约的新泽西的机场,我们会看到手推车上有联想的广告,就是从这个广告这一点可以看到中国的形象现在开始慢慢慢慢渗透到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去了。
主持人:真是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人只要一出门,别说买东西了,可能到处能看到中国的形象。面对这样的中国热,美国民众是怎么看的呢,现在我们来连线《人民日报》驻美国的记者席来旺,请他给我们介绍一下美国国内如何看待和评价频频出现的中国热。
席来旺:现在大家炒的比较热的就是中国崛起,美国也看到这一点了,美国人我的感觉他们是一个矛盾的心态,怎么矛盾呢,就是说一方面也乐意看到中国的发展,也不是公开反对,没有公开反对,从政策角度来讲,需要中国的合作,好多方面需要帮助,不管经济事务,国际事务各个方面,普通的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做一个调查做一个了解可以看到,许多美国人现在开始学习中文,对于了解中国,和与中国打交道也很感兴趣,不少美国人以能讲中文为自豪,现在美国教育界倡导他们认为国际视野离不开中国,美国大学开许多的国际化项目都是与中国有关的,很多学生都愿意到中国去参观去实习。
而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美国人对中国崛起内心还有一种不太甘心,不太舒服的感觉,在交谈当中感觉到,所以这样就使两国的合作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两国关系甚至有时候冲突不断,美国有专家给我讲了,说这一现象已经成为新的条件下,两国关系一种新的常态。
主持人:其实在前面的那份报告当中也援引奥巴马的话,他说中美关系不可能没有分歧和困难,但是我们并非注定是敌人。所以从这个话是不是我们可以来展望一下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
达巍:今天我们整个讨论的,中国在美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在媒体中他出现越来越多,而且直接影响他的生活,那么刚刚像丁刚老师说,可能中国经济会影响美国就业率,在这样冲击下,使得美国国内老百姓他对中国看法可能会发生变化,有些人他觉得不喜欢中国,因为中国抢走我的就业机会,也有些人觉得中国给我带来了机会,尤其那些企业家,他可能觉得中国给他带来机会,这个在中美两个国家,国内都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他们都会对两个国家,对对方的政策发生一种冲击,这个实际上是今年以来看的特别明显的中美关系的一个变化,当然我认为这种变化并不会把我们前面讲的这个框框给冲破掉,但是在这个框框里面,未来中美关系是颠簸前行还是更加平稳一点,可能更大程度要看两个国家国内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