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思
最近,日本公布上半年和二季度经济数据,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过,这并非中国经济第一次超过日本,而是历史上的第三次。
从古代到清末,中国一枝独秀于东亚,曾占据世界GDP头把交椅,领先日本至少3000年,即便甲午战争时,清朝的GDP也数倍于日本。这是中国GDP第一次领先日本。
随着外强入侵、军阀混战、社会凋敝,中国的GDP不断下降,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日本GDP历史性地超过中国,改变了数千年来GDP弱于中国的局面。但是日本GDP领先中国的现实仅仅持续了十几年时间,就由于美国的战略轰炸而终结。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山下奉文中将宣布进攻美军命令,每一个将士都泪流满面,已意识到同美国作战的后果。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在闻知偷袭珍珠港成功时,脸上却是失败的愁容。他认识到弱小的日本要与美国作战,简直是发疯。
面对美军日夜不休的空袭和打击,日本共损失50%的城市建筑,70%的工矿业,85%的军工业,90%的重工业,舰船和生产资料,共损失653亿美元,相当于1940年日本国家预算的十倍,导致经济倒退25年,使日本失去了再战的实力和信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日本经济的打击远远超过中国。因为1949年新中国建国初期,饱经战乱的中国的GDP竟然相当于日本的两倍,由此可见战争对于日本经济的打击之大。这是中国GDP第二次领先日本。
我们说原子弹让日本人怕美国,其实日本人更深刻地看到了原子弹背后是美国领先世界的科技力量,裕仁天皇和败军之将山下奉文都认为是科技落后导致了日本失败。
当时美国刊登东京废墟的照片,文字是“没有技术民族的末日”,深深地刺痛了日本人;一台美国巨铲清理废墟一天相当于1000人3天才能完成的劳动,也让日本人惊讶不已。
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饥饿的日本人排队买书籍,争先恐后学习昨天还被视为“鬼话”的英语。
在二战后的废墟上,日本向全世界精彩地演绎了什么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到了1960年,GDP与中国持平。根据高盛的数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年均GDP增速为10.4%,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在日本经济鼎盛时期,中国经济规模只不过是日本的11.7%。
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2008年跃升至300670亿元。30年间,国民经济实现了年均9.8%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升至全球第三位。2006年,中国赶上了英国。2007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
当然,随着经济基数越来越大,增长率也自然逐渐趋缓。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增速为5%,80年代跌至4%,到了90年代仅为1.8%。21世纪,日本的增速则更缓慢。2009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在10%左右,而日本的增速不到3%。中国去年的名义GDP为49800亿美元,日本为50700亿美元。
到了2010年,中国经济超过日本已是不争的事实,连日本内阁也坦然承认:“目前可以基本肯定,2010年日本将被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超越。”
而在许多具体经济领域,中国早就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乃至跃居世界第一。不过,众所周知,两国经济具体情况仍有很大差异。2009年,日本的人均收入是37870美元,而中国只有3800美元,美国是42240美元。
美国亚洲问题专家迈克·亚胡达教授说,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更重要的不是整体GDP,而是人均GDP。
2009年12月24日,《国际形势黄皮书》对11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了分析评估,位居第二的是日本,中国仅仅位列第七,这显然比单纯GDP差距更加明显,同样落后于日本的领域还有很多。
即使GDP总量滑落到世界第三,日本人依然是最富裕的国民之一,日本的“亚洲的瑞士”地位仍然没有动摇。日本发明了随身听、新能源汽车等,日本教育普及率高达99%,83岁的平均寿命也排名世界第一,东京拥有的米其林星级餐厅比巴黎还要多。
我们看到,即便甲午战争时期中国GDP超过日本,仍然免不了落后挨打。因此,看GDP既要看数量,也要看质量;既看GDP本身,也要看其他诸多领域,这是衡量一个社会和国家是否成功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