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日本遭遇9.0级的强震。此次日本强除给日本人民带来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外,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压力,特别是在日本的优势产业方面,其中电子元件行业被业界普遍认为是受日本地震影响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
专家认为,此次日本地震将导致某些电子元件短缺,进而推动这些电子元件的价格大幅上涨,产业链面临涨价压力。而我国相关上市公司喜忧参半,喜的是部分公司可能会因为日本对手受损而短期受益,忧的是对于依赖日本上游核心部件的公司将面临零配件短缺的烦恼。
灾害导致部分电子元件短缺
市场调研公司IHSScreen发布市场分析,认为日本地震与海啸可能导致某些电子元件严重短缺,进而推动这些元件的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日本运输与电力设施受到破坏将导致供应中断,从而造成元件供应短缺和价格上涨。受到影响的元件将包括NAND闪存、DRAM、微控制器、标准逻辑、液晶显示器LCD面板、LCD元件和材料等。不过,目前全球供应链有大约两周的过剩库存,且在这次发生强烈地震之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半导体库存处于高位,预计3月底或4月初以前不会出现供应短缺问题。
而在公司方面,由于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震中距离日本半导体厂商集中地宫城县、岩手县较近,地震发生后包括索尼、东芝、松下等多家知名日本电子企业先后关闭了相应工厂。据彭博社报道,索尼、夏普、松下、三星等电子企业在日本设立的工厂均已受到日本地震的影响,其中索尼关闭了位于日本东北部6家主要生产蓝光光盘、磁头和电池的工厂;松下停产了一家生产混合动力车电池的合资公司;夏普停止运行了设在界市的LED显示工厂;富士通、东芝、三菱、三洋位于震中附近的很多制造厂也都传出了关闭的消息。
在我国方面,我国生产的手机、液晶电视机、电脑、显示器等主要电子产品产量很大,其中很多上关键原材料和零组件主要从日本进口,例如液晶面板所用的液晶材料、玻璃基板及偏光片等基本都需要从日本进口,手机等产品使用的微电机、电容、电阻需要的陶粉、铝箔等原材料需要从日本进口。这次地震对日本半导体产业影响较大,因此短期内对我国的供应仍可能产生较大影响,下游厂商可能将被迫寻找替代品或减产。
涨价压力或将显现
产量下降以及供应链的不畅必然导致电子元件涨价压力的显现。易观资本认为,比起日本地震造成厂房车间的直接破坏,交通运输和水电油气等基础设施的破坏对全球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影响更为长久。很多电子元件的关键原材料仍需日本本土生产。交通造成的原材料供给的短缺将进一步增加涨价的压力。
以内存为例,受此次地震影响,由于供应链受阻,各大DRAM制造商立即停止了报价,等待进行详细的评估之后再做调整,因此地震之后的两天里,价格变动非常混乱。在3月14日,国际DRAM颗粒现货报价集体暴涨6%—7%,部分品牌NAND闪存甚至出现了涨幅26%的情况。而在国内现货市场,价格走势也完全一致。在中关村(000931)卖场,各家代理商以及分销商都在忙于囤货,3月15日仅一家威刚的分销商就出货了2000条内存。
至于闪存方面,有消息称闪存盘以及存储卡的价格将大涨50%,而固态硬盘市场受此影响也开始涨价。电子市场调研机构DRAMeXchange说,NAND闪存现货交易价格猛涨,合同价格也上涨5%到15%。除此之外,日本芯片公司2010年度实现收入633亿美元,约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20%,而东芝则是全球仅次于三星的第二大芯片厂商,短期内芯片价格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目前高端Flash存储器也已经有10%的价格涨幅,不过在OEM 市场上,电子元器件的合约价格应该会保持稳定。
国信证券认为,对A股上市公司而言,芯片价格上涨影响比较直接的是IC分销厂商和封测厂商。力源信息(300184)作为分销厂商,芯片价格上涨对公司的产品价格和收入是正面的影响,而封测厂商通富微电(002156)、长电科技(600584)和华天科技(002185)。
国内企业或迎短期交易性机会
目前,日本电子元器件产值约占全球的1/4,如今地震+限电“震”断了该产业链,在产能短期内难以恢复的情况下,相关供应的短缺现象将给包括国内厂商在内的竞争对手带来短期的交易性机会。
南京证券分析师认为,电子元器件方面,目前地震已经影响到了数十家半导体工厂,这可能会引发市场对许多广泛应用的电子元件供应短缺或涨价的担忧。地震将致电子元器件,特别是电子芯片价格暴涨,刺激电子元器件板块个股走强。
齐鲁证券在分析了国内半导体功率器件制造厂商之后,认为值得关注的个股有士兰微(600460)、台基股份(300046)、华微电子(600360),以及相关芯片封装厂商如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等。与日本有竞争关系的上市公司则有铝电解电容器领军企业江海股份(002484)、法拉电子(600563)、电感龙头顺络电子(002138)和风华高科(000636)等。此外,国内最大的石英晶体生产厂商晶源电子(002049)、PCB制造企业沪电股份(002463)和兴森科技(002436)等同样值得关注。
不过,多位行业人士也指出,日本企业已经将大部分中低端制造转移到海外,且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全球布局下的产业链较为完善,其修复能力大大加强,在产能过剩成为常态的今天,产能紧张只是短期现象,可能一两个月后就可以正常运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