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社会 >> 正文

无需将“日本人武汉丢车风波”标签化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青年网   更新:2012-2-23 19:30:51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近日,日本小伙河源启一郎骑车环球世界,途经武汉时自行车被偷,一时成网上热点。2月20日,在近5万名网友爱心接力下,该自行车已找回。(2月21日  《武汉晨报》)

  剧情并不复杂,“失而复得”,为丢车风波画了句号;但没法画上“休止符”的,是舆情180°的反转:从羞耻到欣慰,从失望到欣喜……情节陡转,仿佛一下子从悲剧切换成喜剧,很是耐人寻味。

  一场丢车琐事,何以引发舆论关切?或许,“日本男子”的身份标记、“单车被偷”的污点叙事,都是可资索骥的卖点。整场丢车风波,也因戏剧化的推演,被贴上各式标签;在坊间轶事之外,俨然还有不尽的“镜鉴意义”。

  贯穿全场的一个主线,是“素质论”。丢车伊始,不少人动辄用“丢脸”等字眼,进行攻瑕索垢,乃至上升到“地域抨击”的层面上。“木桶理论”是道德批判者们的理论依撑,似乎偷车者“不是一个人行窃”,而是一面道德镜子,投射了武汉人整体的道德高度。网民爱心接力、慷慨赠车等桥段出来后,“好心人居多”的论调又泛起。

  动辄上纲上线,总会在延伸了事物的“阐释价值”之余,遮蔽了本质。将丢车与“素养低下”的轻佻判断挂钩,把寻车看成“道德救赎”,都是过度解读。丢车之类的个案,固然反映出某些人的道德亏空,可若借题发挥,铺陈到“国民劣根性”的角度,未免太小题大做。就事论事,才能规避“全称命题”的统摄之弊。

  事实上,比起丢车,“全民寻车”也许是一把更可靠的道德标杆。网友热心寻车,或是想维护城市形象,挽回跌落的声誉,可这种朴素的家园意识,也是涵养公序良俗的精神土壤。与人为善的风貌,也拔高了社会的道德尺寸。

  素质评判,当拒斥“一概而论”的妄断;可公共服务的效率,却不能“区别对待”。许多网民的打趣,就值得玩味:日本友人的单车被偷,仅3天就在警方的全力侦查下,物归原主了,若是主角换成普通民众,还能如此完满?话虽偏激,却一语道破了“公共服务不均衡”的积弊。

  眼球效应的“裹挟”,负面影响的倒逼,影响警方决断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丢车者的身份印记,是否伴有“超国民待遇”,也让人遐想翩翩。民众对此的质疑,看似多虑,实则是对公共服务高效与去“差异化”的召唤。

  丢车风波,并非一个“窥视市民风貌”的大窗口。偶存的个体失德,如潮的爱心表达,绘制成了最逼真的道德地图:斑驳的市民生活里,正需激发尊重与互助热情,形成一股向善的暖流,温暖你我。 (文/佘宗明)

  中国青年网2月22日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松岛菜菜子裙装造型 “美到令人

    荣仓奈奈被曝怀孕 预计今年初夏

    日媒:美国任用哈格蒂担任驻日

    日本选出最想成为首相的女大学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