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便利店(资料图)
(原题:日媒:中国市场成为日式便利店“试金石”)
《日本经济新闻》9月5日文章,原题:中国成为日式便利店“试金石” 一度处境艰难的“全家”便利店在中国的业务近来趋于好转。2012财年(截至2013年2月)“全家”权益法人下投资子公司的亏损估计超过了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100万元),而在2014财年(截至2015年2月)则有望转亏为盈。日式便利店善于“蚕食”餐饮和超市等其他行业份额以实现发展。“全家”之所以在逆境中也能实现扭亏为盈,主要是由于日式便利店模式的优势逐渐显现的结果。
“说实话,2012年真是暗无天日,如今终于看见曙光了”,“全家”负责中国业务的海外事业部经理小川修史深有感触地说。因为2012年夏季中国业务的收益比预期更糟,“全家”从日本派人员到中国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了诸多问题。例如,畅销产品因为补货不及时缺货情况严重,在市口并不好的地点也坚持开店等。
“全家”2004年与台湾地区企业合资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并以上海和广东为中心建立起了拥有约1000家店铺的销售网。不过,看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需求,日本7-11和罗森等竞争对手也纷纷在中国加大开店攻势。日益激烈的竞争加之世博会结束后消费增长放缓,再受到房租、人工费高涨的影响,“全家”在中国的亏损店铺不断增加,远远超出预期。
从2012财年的下半年开始,“全家”正式着手调整中国业务。除了2015财年(截至2016年2月)在中国将店铺增加到4500家的扩张计划一度被中断外,亏损店相继被关,对新开店铺的审查力度也加强。业务调整后,“全家”2013财年的店铺纯增长数约为60家,远远低于上一财年(176家)。此外,“全家”对此前以直营店为主(占70%)的店铺运营方式也进行了调整,与个人业主签订加盟协议的加盟店(FC)的比例被提高到了60%左右。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现有店铺的销售额保持在了同比10%的增长,上一财年下滑的趋势得以摆脱。“全家”海外事业部经理小川表示,增长的动力源于“加盟店主高昂的创业精神”。这些店主如饥似渴地学习商品的管理、陈列经验,不仅避免畅销商品断货,而且还自发的在店头招徕顾客。他们有的是放弃了原来工作的白领,有的来自地方到城市闯荡。如今,正是他们挑起了便利店的大梁。
随着店铺运营日显活力,日式便利店的强项也渐渐得以发挥。在中国,每天盒饭的销量几乎达到日本的约3倍。通过充实产品及提高品质,原本在路边小店或者小摊吃饭的人被吸引至便利店购买盒饭及配菜。另外,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果汁等冷藏饮料的需求在中国有所增加,这使得日式便利店更容易的获得了没有冷藏柜的超市等的份额。
在日本国内市场,便利店的销售额正逐年扩大。2013年度预计到达1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191亿元),几乎逼近食品超市约14万亿日元的销售额。日式便利店一直通过迅速捕捉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实现对其他行业份额的“蚕食”,而在销售额开始增长的中国,日式便利店的“成功模式”似乎也正被逐步印证。另外,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便利店业务也不易受经济状况影响。以日本为例,即使在金融危机和通货紧缩的影响下便利店仍持续保持增长,海外事业部经理小川也表示在中国没有感觉到经济减速带来的任何影响。
按目标,“全家”计划在2013财年(截至2014年2月)实现合并营业利润同比增长5%,增至创历史新高的45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7.9亿元)。不过,在日本国内,同行的开店竞争日趋激烈,前景并不容乐观。如果中国业务能真正对收益做出贡献,“全家”则有望跨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全家”通过努力在海外市场找到了走向成功的突破口,而接下来或许更加任重而道远。中国业务的成败或许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一块“试金石”。
环球网 2013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