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英高校共同研究:人为啥不爱接受批评
人们在犯了错误的时候,往往不想承担责任,但是有了什么好事,即使自己没有多少贡献,也往往认为“有自己的功劳”。从这种日常经验可以看出,责任感与行为结果的好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日本和英国的一个国际小组通过实验,证实了人的思维确实存在这种倾向,比起出现好结果时,出现坏结果的时候,人们更不容易产生责任感。
大阪大学研究生院生命机能研究科研究员、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吉江路子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教授帕特里克·哈格德(Patrick·Haggard)合作,让33名接受测试的人员在实验中按下按钮,然后在250毫秒(1毫秒是千分之一秒)之后,让他们听到表达愉快感情的声音(“哈哈哈”的笑声和“哇”的惊喜音)或是表达不快感情的声音(“啊”的尖叫和表达厌恶的“哎呦”声)。
接下来,让参加测试的人员看着表盘上快速旋转的表针,分别回答“按下按钮的瞬间”和“听到声音的瞬间”的时刻。
将两个时刻放在一起后发现,接受测试者在听到表达快乐感情的声音时,会普遍觉得按下按钮和听到声音之间的时间间隔比起实际的时间(250毫秒)要短得多,从而出现了时间认识上的错觉,但是,当听到表达不快感情的声音时,却难以产生这种错觉。
此外,研究小组还发现,听到中立声音的时候,比如机器的“滴滴”声时,有时也会发生类似听到表达快乐感情声音时的那种错觉,但是令人感兴趣的是,只有听到不快声音时,才几乎不会有这种错觉。因此,研究小组认为,这表明人们在自己行为出现坏的结果时,往往难以感觉到“这是自己造成的”。
吉江路子指出,这个简单的实验显示,与出现好结果相比,出现坏结果时的行为主体感会减弱。由于自己行为的结果,对于行为的基本体验本身都会发生变化。将来,利用这种方法,也许能够对每个人的责任感进行定量检测。
该项研究是获得英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ESRC)以及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进行的,相关论文已经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上。(蓝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