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特区”难“特”
面对经济疲软的无奈,“安倍经济学”效果的消退,日本最近似乎很喜欢“重温旧事”。
在日本政府新的经济增长细则中,“国家战略特区”计划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里。这一字眼上一次出现在10多年前的小泉内阁政府时期。
日本政府这次希望通过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来发展“特区”,吸引外资和人才,打造能与伦敦、纽约匹敌的国际商业环境,并设置了2020年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翻倍达到35万亿日元的目标。日本还将在外国医生执业、国际学校设立、都市公寓容积率等方面放宽管制。
为了“第三支箭”
事实上,日本的“国家战略特区”计划旨在配合长期推进的结构改革战略。
一年多以来,“安倍经济学”的前两支箭即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灵活的财政政策,在抑制通缩、促进短期增长方面发挥了一些积极作用。然而,即使最乐观的支持者也认为,难度最大、最根本的改革措施还是第三支箭——增长战略的设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副教授姜荣春指出,日本如果不及时跟进深层结构改革,此前建立在货币和财政政策基础上的发展措施所带来的短期增长只能是昙花一现,还可能因债务危机引发长期负效应等一些更棘手的问题。
在日本政府推出的新一轮以放宽政府管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为中心的新增长战略中,创设“国家战略特区”就是其结构改革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减少政府干预,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导作用,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目前,日本政府已确定“环首都经济圈”、“关西经济圈”、冲绳县、新泻市、兵库县、养父市以及福冈市等6处为国家战略特区。按照规定,日本将在国家战略特区对城市管理、土地使用、劳动力雇佣、旅游、教育、医疗、农业等以往政府干预较多的领域放松管制。
姜荣春介绍说,“国家战略特区”计划存在很多争议。以劳动力市场改革为例,“国家战略特区”实施更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制度,例如把非正规雇佣劳动者的最长雇佣年限从5年拉长到10年,并放松对企业解雇劳动者的规制。有质疑声认为,这种改革将进一步降低劳动者收入,减少技术培训,既不利于遏制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通缩,又不利于日本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姜荣春认为,因涉及日本社会积重难返的长期问题,面临重重障碍也在情理之中。日本已进入后工业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人才、技术和创新将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安倍政府结构改革的内容和领域除了农业外,还涉及教育、医疗、旅游等传统管制较多的服务业领域,应该说还是抓住了要害。但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问题相当复杂,既有经济层面原因也有社会转型的影响,既有国内改革不到位也有世界经济低迷和国际竞争格局演变的制约,指望一步到位并不现实。
[NextPage]
原标题:日本“特区”难“特”
提出容易落实难
事实上,早在10多年前的小泉内阁时期,日本就提出为了振兴经济、刺激内需而启动改革,引进“特区”,公布“结构改革特区法案”。然而,直至今日也没有结果。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助理张季风直言,日本的“特区”很难留下什么。
他说,此前日本提出的“特区”概念就是学自中国,但是日本没有中国在政策措施、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彻底支持,没有这种力度,日本的“特区”就只能是一句口号。
姜荣春也认为,在操作层面,日本存在缺乏国民共识和长远规划、关键领域改革把握不准、过于激进等问题,这也是此前“特区”没能落实的原因。
此前日本建立“特区”的初衷是加强因多如牛毛的官方限制而被困住的民间企业的竞争力。然而,“特区”并非由中央政府决定,而地方政府又不愿触犯既得利益集团,令这一政策大打折扣。日本最初设想在全国建立100个“特区”却无疾而终。
此次安倍的“特区”政策同样遭到诟病。不少日本经济学者认为,吸引外资的关键是日本要有很多的商业机会,以及在税收、劳务、技术、土地、审批手续等各方面制定出诱人的优惠政策。
目前日本在非关税壁垒、排外性措施以及不利于外国资本准入等方面都名列前茅。就连日本媒体都讽刺说,日本政府的“特区”政策过于“小家子气”,靠“温泉公寓”和“娱乐设施”是拉不到外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