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人民网《日本7日谈》专栏
作者:赵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问题专家
日本关于道州制的议论始于1927年,为了强化政府的行政统治力度提高经济效率,当时田中义一内阁所设的行政制度审议会提出将日本全国分为6个州(即仙台、东京、名古屋、大阪、广岛、福冈六州),并提交了《州厅设置法案》,建议由内阁指定官僚担任知事。从1927年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关于道州制的审议一直没有中止,尤其是战争末期,日本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准备在日本本土实施所谓的“本土决战”的1945年,9大地方总监府(北海、东北、关东、东海北陆、北陆、近畿、中国、四国、九州)已经成为了实际上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在强力的国家机器的引导下,日本全国的交通、能源等重要的物资均掌控于政府的手里。因此战前日本的道州制实际上是为强化军国主义服务的统治机器。
有关道州制的议论在战后首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是1955年。当时主要是为了强化政府在物资严重匮乏情况下的经济管制。1957年,第4次地方制度调查会向内阁提出了《地方制》的意见报告,建议将全国的行政区域分割为7至9大块,由中央派员直接管理,同时废除府县一级行政机构。但是其后不久,日本在短期内实现了高度经济增长,建立“福利国家”成为了当时政权的指导方针。为此,根据1965年第10次地方制度调查会的意见,有关都道府县合并的法案成为了废案。而1981年第18次地方制度调查会的讨论结果更是得出了“现行府县制度已经深得民心”的结论。
道州制重新成为关注的焦点与冷战结束,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以及日本保守势力的复苏的时机正好相重合。从1994年正式决定导入众议院小选举区和比例代表制后,有关道州制的议论再次成为一大热点。2004年成立的第28次地方制度调查会(小泉内阁)在2006年提交了《有关道州制的答辩书》,当时的政府内阁更是未经国会的缜密议论就匆匆忙忙推出并通过了《道州制特区推进法》。
当然,现行道州制的设想与战前日本统治者强化军国主义不能简单地一同而论。从经济的角度而言,日本财界的主流和部分发达地区的府县对平成版的道州制持积极赞同的意见主要是因为,伴随行政区域的扩大,经济效率能得到提高,尤其是部分已经成为地方经济中心的府县更是期待借机扩大“势力范围”,更好地集中人才和资金与过于集中东京一端的经济圈进行抗衡。
冷战结束后,自民党一直是道州制的积极推进一方。为此自民党还专门成立了道州制推行本部。但是,自民党政权在幕前幕后推动道州制的进展与财界和部分地方自治体的目的并不一致。冷战结束,伴随自民党内保守势力的不断抬头,为强化官邸和内阁的权力,借实行道州制之机,将琐碎的行政庶务以及社会福利等推给地方的同时,将高度经济成长期所形成的大包大揽的肥大政府瘦身成为精简并高度权利集中的中央政权,已经是自民党强化政权统治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尤其是自民党“55年体制”崩溃的教训更是促使它加速推行道州制的重要原因。
第二次安倍内阁成立以后,安倍对内用改善民生作为诱惑,以保守强硬的面貌获得民众的支持。对外则在继承中曾根所谓“战后总决算”路线的基础上,试图使日本重新成为一个所谓的“正常国家”。而在其欲实施修宪而未果的现实面前,推行道州制,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是安倍内阁近期内必将迈出的一步。事实上也是如此,具体表现为,安倍内阁成立伊始就将内阁所属原“地域主权战略室”改名为“地方分权改革推进室”明确了其将积极推进道州制的目的。而道州制具体实施的日程也已经非常明确——2012年众议院选举时,自民党在竞选公约中允诺将尽快推出《道州基本法》并在该法成立五年后正式实施道州制。
在推行实施道州制的问题上,自民党与同样保守的维新会以及大家的党在步调上高度一致。而财界对道州制的支持也将加速道州制在不远的将来变为现实的可能。
现行日本47都道府县制度,除去1888年香川县与爱媛县分离并独立成县以及“冲绳回归”(1972)之外,已经施行将近130年。按照现行的计划,由自民党、公明党和维新会、大家的党共同提交的第186次众议院议案《关于推行道州制改革的基本法案》如果得以通过,日本将在不远的将来实行道州制度。这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在1871年实施废藩置县行政改革之后,现代史上最大力度的行政改革。而道州制正式被导入以后,势必引发日本的选举制度以及官僚体制发生重大变革,进而也会影响到日本的外交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问题专家 赵刚)
(本文为人民网日本频道版权作品,转载时请标注来源并附上原始页面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