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日本7日谈》专栏
2015年两会,中国媒体特别关注“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提法。中国社会今后的重大变化,将主要来自这四个方面。
上世纪70年代,当中国从十年动乱中开始寻求经济上的发展时,“翻两番”成为国家经济的具体发展目标。1980年邓小平提出经济上翻两番后,人们设想,到了20世纪末期,中国人均GDP大致能够从当时的311美元,上升到1,000美元上下。那时,日本人均GDP大致为9,300美元,是我们的30倍。事实上,到了2000年,日本的人均GDP上升到了37,303美元,中国为949美元,中日之间的差距相差40倍。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尽管基本上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但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并没有缩短与日本的差距。
只有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间差距才得以改观。到2013年,中国的人均GDP是6,767美元,是2000年的7倍。而日本则在进入21世纪以后,人均GDP停留在37,000美元,到了2014年依然为37,539美元,14年时间,日本只增长了236美元。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能够让中国民众财富普遍得以提升。此时,简单的资本积累已经完成,普通民众可以拿出部分财产用于投资、组建企业,大量新产业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得以产生。经济的发展还将为旅游等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从中日角度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将会促进中日经济的交流,也会让更多的中国游客去日本观光购物。民众之间相互理解的加深,将会改善中日民间的感情对立。
进入升级阶段的中日经济交流
较为典型的小康社会,是家家户户都有了彩电冰箱。这个在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不同于过去的阶段,而以汽车、电脑、智能手机、现代化的教育及医疗条件、出国观光旅游为重要特征。
现在电脑、智能手机已经在中国相当普及,但让内陆城市的普通市民用上汽车,大多数人有出国观光的经济实力,我们还有不少要走的路。
智能手机的出现,已经极大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中国城乡间在信息的获取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具体要让市民用上汽车,主要不是生产能力不够,也不是能源完全跟不上,是目前的社会基础设施还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家家有汽车,不如建设经济便利的公共交通体系,以此来满足民众出行的需求。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能让社会在教育机会、疾病治疗、艺术鉴赏等方面的差距最大限度地减少。
过去30余年是日本制造业向中国出口设备、参与制造管理、向世界输送生产产品的阶段。如今这个阶段的中日经济交流已经非常成熟。中日经济交流面临着升级,从过去重技术、管理,向整个社会流通体制的建立、医疗水平的提升、教育机会的均等转变,这些内容将是升级阶段的中日交流重点。
如果只看到西铁城公司突然撤退,松下、日产将部分生产内容从中国转移到了日本国内,看不到日本汽车制造企业正在加大在华生产能力,田边三菱公司建设了全新的制药生产线(种种新投资不一而足),就难以对进入升级阶段的中日经济关系作出准确的判断。
应该说,升级阶段的中日经济关系受两国民间感情不顺畅的影响,目前进展缓慢。在中国,日本在医疗、教育、艺术方面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到了日本,我们发现,大量技术、产品,如果能顺利地拿到中国,就能迅速改善中国现在的生产能力,丰富中国的生产内容。但用好中国市场的升级概念目前还没有在日本产生,让日本接受中国企业注资等等,也存在不少困难。
可以从观光旅游做起
许多二三十年前来过中国的日本人,会非常热心地谈起他们那个时候的见闻,同时对现在中国游客在日本大量购物很不理解。他们眼中的中国,还停留在二三十年前人均收入数百美元的阶段。
在美国等国家开放中国人旅游签证后,日本也多少放开了一些让中国人观光的渠道。今年春节,46万中国游客在日观光购物,给日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以为日保守媒体会对中国游客蜂拥进入日本市场风言风语,但人们发现,这次日本舆论对中国游客基本上持欢迎态度。中国游客在日本真正体验了全面小康社会,对日本的服务、社会基础设施、民众的友好大多有了较深的理解。
2014年约220万中国游客访问了日本,估计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开会期间,如果日本政府真的肯放宽对中国人的签证限制,一年1000万中国人去日本观光旅游绝对不是不可能之事。
近些年来,来中国的日本游客人数在逐年减少,在中国经商的外国人数均在增加,但只有日本驻在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减情况。观光客、驻在员的减少,让日本对中国实际情况的认识已经大不如前。对中国市场判断的失误,从日本媒体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一事的报道上也能看出几分。过度漠视中国的新变化,对这种新变化感知上的迟钝,是近些年来日本舆论在报道中国问题上的一大特点,这导致整个日本社会对中国理解的不深入。
5月,日本政治家二阶俊博将率3000名旅游等方面的企业家来中国访问,但愿这次访问能够加深日本对中国的理解。
全面小康社会在中国的建设,应该是推动中日经济交流的一个新动力。用好这个动力,对中日两国经济均有着极大的好处。(作者陈言:日本问题专家/日本产网站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