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撮要
经济总体形势处于停滞状态的日本股市,在“安倍经济学”推动下不断攀新高。“安倍行情”反映了日本经济走向虚拟化,步美国金融资本主义后尘。如果衍生出来的相关问题解决不了,安倍经济学”虚拟的“股市繁荣”,无法保证日本经济真正复兴。
日本内阁府7月6日公布了今年5月的景气动向指数,对经济总体形势的评估为“显示处于停滞”。然而,与经济总体形势处于停滞状态相比,日本股市却不断上演走高行情。
自2012年底安倍赢得大选后,日本股市便开始“安倍行情”。如今,安倍执政2年有半,日经股指上涨了约1万点。如果这一势头能够维持下去,安倍内阁很有可能成为战后任期内股价上涨幅度最大的政府。这或许是安倍将“日经股指”与“内阁支持率”联系起来,视为政绩指标而格外重视的原因。
“安倍行情”与“安倍经济学”有直接关联。众所周知,“安倍经济学”概括起来有三大内容,即大胆的金融政策、机动灵活的财政政策和以改革为指向的“经济增长战略”(日本再兴战略)。尽管理论界对“安倍经济学”不看好,但其有效性直接反映在股市行情上。极端点讲,“安倍经济学”试行2年有余,可以说得到了股市的验证。在此,需要认识到的是,“安倍经济学”并不仅仅是“三支箭”,事实上还包括一系列的“规制改革”、“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变革与新尝试”,更包括企业治理改革、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提升,乃至企业对资本收益率的追求。这些新内容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企业收益的提升。而安倍周游列国,所到之处不遗余力地宣讲“安倍经济学”,吸引海外投资(哪怕是投机),并推动日本个人投资股市等措施,在相当程度上烘托了日本股市上扬。
首先,日本央行的量宽政策,直接推升了日本股市。在此,日元贬值功不可没。早在2012年9月,安倍当上自民党总裁后,就扬言要推动日元贬值。安倍任命的央行总裁黑田东彦就任后,开始执行大胆的量宽政策,大规模购买日本国债,释放货币,促进市场投资高风险资产。央行的量宽政策通过基础货币供应量的扩张,进一步推进了日元持续贬值,为日本企业虚拟收益创造了汇率条件。同时,日本央行直接购买上市股票基金,起到了稳定信心的作用,烘托了日本股市。其结果导致海外投资涌入稳定涌入,推升日本股价。如,2015年5月下旬,日经股指突破20264日元,15年来首次超过IT泡沫时期的最高点。同时,东京证交所市值总额达591万亿日元,26年来第一次超过了“泡沫经济时期”的1989年底历史最高水平(590万亿日元)。
其次,安倍政府着眼日本企业治理,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企业上市融资,提升全球竞争力,强化企业市场预期,从市场机制上拉升日本股市。尽管当前日股已闪现偏离基本面的泡沫黄灯,但海外投资者仍认定其“低估”。
其三,安倍对社保财源的创新尝试,加快了日本个人入市,推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为解决社保财源不足问题,安倍政府于2014年1月推出“个人小额股票投资免税制”(NISA),通过促进个人投资股票,形成资产,利用资产收益效果,缓解社会矛盾。作为其结果,截至2015年5月底,日本个人投资信托余额首次超过100万亿日元,比安倍上台前增加了68%。同时,安倍政府加速社保基金投资结构改革,扩大日股投资比例,形成国内主导的日本行情。
不难看出,“安倍行情”的形成,既是“安倍经济学”的结果,也反映了日本经济走向虚拟化,步美国金融资本主义后尘。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的最大病根在于从“生产过剩”转向“生产不足”,彻底脱离了延续近200余年的资本主义轨迹。而其“生产不足”导致的是美国经济不得不依赖消费拉动经济,依赖进口满足国内消费,进而形成贸易赤字结构,依赖海外资金(借款)平衡贸易赤字,最终不得不走向虚拟金融资本主义的不归路。眼下,日本人口结构巨变,能源困境难解,企业漂移海外,而日本金融市场相对不开放,难以形成内外市场资金循环。尤其是,在超级量宽下,央行资产GDP占比达60%,远高于美欧,如何设计“量宽退出战略”,如何将持有的海量国债转嫁出去,如果不能转嫁,日元币值又如何保障?这些问题都将成为“安倍经济学”的副作用。由此看,“安倍经济学”虚拟的“股市繁荣”,无法保证日本经济真正复兴。(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