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被日掠夺文物近200万件珍品仍散落 索回几乎无望
遗失文物清单360万件
留下名录仅剩15245件
为获得中国流失日本文物的第一手资料,1999年7月,陈文平曾经专程远赴北京,探访当年赴日追索我国被劫文物的代表团专员王世襄先生。王世襄先生曾担任故宫博物院、北京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是著名的文物专家。
根据王老回忆:“1946年春,清损会(即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秘书郭志嵩要他在北京编一本在日本的中国重要文物目录。同时郭还提到正在酝酿今后派人赴日交涉赔偿文物事宜。”调查登记结束后分类编成《战时文物损失目录》,共分字画、碑帖、书籍、古物等8项,总计文物损失3607074件又1870箱,古迹741处。由于时间急促,加之公私收藏家及民众对于文物损失的申报认识不足,申报并不踊跃,所以此统计数字未能尽括战时实际的损失。然而,根据首部由中国学者编成的流入日本的中国文物目录——《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收录甲午以后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被日本劫夺的各类中国文物仅15245件。
据王老回忆,他和文物专家李济等有关人员,抵达日本后多方寻觅,参观日本公私博物馆及文化研究所,与日本学者、收藏家谈话,调查和掌握第一手证据。对掌握线索的重要被劫文物抓紧时间重点追查。追回了周口店出土的化石一批、南京“中央图书馆”南运香港转藏冯平山图书馆的四库全书等善本古籍35000余册……但王世襄老人表示,索回的文物数量与实际被劫数量有天渊之别。即使与国内调查后有案可据的数字——被劫书籍300万册、重要文物15245件相比,索回的也相差甚巨。
盟军处处设限
中国丧失追讨机会
这次探访王世襄老人,陈文平了解到很多战后追索文物的珍贵史实,“中国代表团赴日是一次绝好的追索被劫文物的机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终于没能如愿以偿,只是追回很小一部分,这是十分遗憾的。”陈文平说,美国等国的政策,是造成中国追索被劫文物不能如期归还的主要原因。
陈文平表示,诚如王世襄先生所指出,盟军对归还被劫文物的规定过于苛刻。在当时战争背景下,以我国国情而论,对每一被劫文物要求写出名称、尺寸、重量等,并要附有照片;对劫夺情况要写出何处、何时,甚至要求写出日军番号等,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时,中国代表曾多次向盟军总部说明情况。然而盟军总部坚持其规定,又不准中国直接向日本追究或调查,成为我国追回文物的障碍。”陈文平说。
此外,日本政府亦不积极配合,以种种理由进行搪塞。因此,仅靠几位在日本的中国代表东奔西跑,很难完成任务。
进入1948年,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美对日政策公开转变为扶持日本。因此,美军极力劝说其他国家放弃对日本索赔,包括公开反对以日本若干文物补偿损害最重国家的提案。美国等国的政策,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造成二战后被日本劫掠的大量中国文物不能回归中国的严重后果。
陈文平介绍,关于文物归还国际法上的先例在上个世纪就已出现。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一个现代国际法的原则:任何因战争原因而被剥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这个原则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先做好扎实基础资料工作,掌握数据和出处,以何种方式流出,再从法律层面研究追索才是当务之急。”陈文平说。
上一页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