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史学会名誉会长、文化部前副部长刘德有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人民网北京9月23日电(记者 陈建军 袁蒙)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由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主办的“回顾与展望:战后中日关系70周年”2015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22日在京举行。中日关系史学会名誉会长、文化部前副部长刘德有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致辞。
刘德有在致辞中指出,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几十年里,中日两国关系虽有起伏,但总体来说是向前发展的,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果。他认为,观察中日关系的未来,应当把眼光放长远一些。长远地看,中日友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日关系最后终归是要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这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同时也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回想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关系,刘德有表示,民间交流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中日友好运动,是从一开始就立足于民间的‘草根运动’。”中日关系能够取得像今天这样的局面,正是长期民间友好交流的结果,是从“以民促官”发展为实现“官民并举”。而在中日关系复杂多变的今天, “与官方外交并存的民间外交,在推进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继续发展,在教育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加深相互理解和信赖,消除两国间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制止和反对破坏两国友好关系的活动方面,仍继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刘德有认为,中日国民感情的改善受到中日关系大环境的制约,“中日国民感情的变化与中日关系本身有着密切联系。在中日关系趋好时,对对方国家的好感度会相应提高;在中日关系恶化时,对对方国家的好感度会相应降低。” “如何化解两国国民之间的对立情绪,增进互相理解,改善彼此形象,改善逐渐恶化的国民感情,是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紧要课题。”
面对当前形势,刘德有强调,中日两国应当坚持和平友好的大方向,坚持“原点”,即中日关系的四个政治文件,并大力发展沟通心灵的文化交流和青少年交流,将中日友好事业一代一代传递下去。“中日两国关系的关键词应当是和平、友好、合作、共赢,而不应当是憎恶、反目、对抗、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