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德岛县的上胜町在中国人的微信朋友圈内又火了一把。不少微信公众号以诸如“捡叶子也能赚大钱”等标题,介绍了作为上胜町经济支柱的“装饰树叶”产业。
其实,上胜町起死回生的故事,在日本早已家喻户晓。十年前,就有不少日本媒体对该町的装饰树叶产业进行了取材和报道。
该地知名度真正达到顶峰,是在2012年。该年9月,以上胜町为原型的电影《彩色人生》在日本各大电影院上映,吸引了全国民众的目光。此后,作为“地方创生”的典范,上胜町仍不时在各色电视节目和报刊杂志上亮相。
上胜町装饰树叶的故事,能流传十数年,确实证明了它的成功。但在上胜町个案背后,日本农村共同面临的困境,以及政府和民众的对策,可能更值得我们思考。
限界集落和地方创生
伴随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是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即便在日本发展速度减缓甚至进入萧条之后,人口的不平均分布也长久维持了下去。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限界集落”这个词在日本国内被使用得愈发频繁。它所指的是那些因年轻世代向城市流动,而导致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居民的比率占到一半以上的村落 。
这些村落,实际难以再维持冠婚丧祭等社区共同仪式,从而失去了后续发展的活力。它们只能在与外界的隔离中慢慢走向灭亡。
最早的限界集落,主要由一些交通不便的深山和离岛村落组成。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在日本全国推进,越来越多的一般村落也慢慢有了变成限界集落之忧。
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2006年的调查,10年内可能消失的村庄在全国约有423座。而在更长远的时间内,有2220座乡村有彻底消失的可能性。可以说,如何进行地方创生,以应对村落的过疏化,并增加财政收入和吸引人力回流,是日本农村急需面对的议题。
作为本文焦点的上胜町,本来可以说是限界集落的“最佳”候补。
坐落在四国岛德岛县的上胜町,距离县府所在地德岛市约一个小时车程。作为整个四国岛上最小的町,上胜町总面积仅有109.68平方千米,而其中85.1%又被山林占据。真正可以用来耕种的土地只占1.9%。战后的1955年,上胜町由两个小村庄合并而成,当时总人口超过了6000人。而根据2015年的数据,现在该町仅有836户家庭,人口约1696人左右。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占到了总人口半数。
更为糟糕的是,从1981年开始,作为町重要财政收入的木材和蜜柑产业接连遭受冲击。本来随着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对木材的需求量已将大大降低,再加上日本政府1980年左右陆续开放了木材进口的限制,从而使得上胜町的木材在竞争中失去价格优势。接着该地又受到寒潮袭击,农业经济开始一蹶不振。
装饰树叶产业的兴起
就在上胜町陷入发展的泥沼之时,一位叫做横石知二的农业指导员挺身而出。虽然一些媒体渲染横石作为外来者的身份,但其实他的出生地就在德岛县的德岛市。1979年,横石从同县的农业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上胜町的农业协同组工作,也正是他为上胜町的装饰树叶产业奠定了基础。
所谓的装饰树叶,在日语里被称作“つまもの”,日语汉字写为“妻物”。在封建时代的日本人看来,叶子和花等装饰物就像妻子一样,辅佐着和式料理的主餐。
虽然仅有辅佐之用,叶和花却不可缺少,特别是在今天日本各地高级的和食料亭里。作为最能体现和食季节感的点缀,新鲜的装饰树叶存在大量需求。
看准这一点的横石,开始在上胜町推进装饰树叶的产业化。在他看来,装饰树叶的原料在村里随处都是,而且所需劳动力也比传统农业小得多,这正合适已经进入老龄化的上胜町。
1986年开始的上胜町装饰树叶产业,起初只有4户家庭参与,第一年的销售额仅有1168930日元。在横石的不断努力下,装饰树叶的销售额在1994年突破1亿日元,更在2003年突破了2亿日元。
现在,全村有200户左右人家加入了装饰树叶的行业,年间总销售额约2亿2903万日元。投入到产业中的生产者,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其中更不乏已八九十岁高龄的老爷爷和老奶奶。
正如媒体所报道的,由于老年人都投身于这项事业,村里的养老设施纷纷关闭。不少老奶奶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年就可创收千万日元。同时,村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大规模回升。
另一方面,上胜町的成功更是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不仅在村里长大的孩子纷纷回到故乡,连其他地方的年轻人也来到这个充满机会的村子开创自己的事业。就这样,通过装饰树叶产业的发展,横石知二不仅在经济上救活了上胜町,更给这个村子的未来注入了活力。
装饰树叶的产业化
上胜町装饰树叶的故事之所以在中日都受到关注,其原因可能在于产业原材料的特殊性。在外人看来,采摘随处可见的树叶并卖出一个好价钱,像是一个几乎没有成本的生财之道,但其实在看似轻松的成功背后有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的支撑。
作为一个高度专门化的利基市场(niche market),装饰树叶产业有着其他产业不具备的高要求。生产者所提供的树叶,需要根据季节和作为消费者的料亭的要求而随时变化。一开始时,横石和生产者并未对这一点重视,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不经规划采摘的树叶,无法在市场生存。
于是,在进行调查之后,横石开始给装饰树叶的采摘定下一系列规范。举例来说,日本料亭所需要的装饰物,其实比自然界中花叶的实际盛开期要早一点。而上胜町也根据这一情报,在盛开期之前,就开始了种植和采摘的准备工作。
另一方面,作为生产者相对自由的集体事业,如何统筹生产并实现较公平的利益分配 ,又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而横石知二的团队,依靠的是一套有序的情报体系。
作为产业代表,横石和员工们首先依靠专业的市场分析,来搜集全国装饰树叶的需求,并确定上胜町所能争取到的份额。之后,总部会在第一时间把需求总量告知全村的生产者。而每个生产者在得知总需求后,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自己单独的生产决定,并反馈给总部。按照先来后到的竞争顺序,总部会把工作分配到每个参加的生产者手中。
横石还在每个生产者的包装盒上装上特质条码,通过它能够追溯每一个产品的负责人。每个月,总部还会公布销售排行以激励大家参与,这样做的好处是同时防止了生产的不足和过度。而竞争机制既让村民们充满了干劲,也避免了行政对利益分配的过度介入。
为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给每个生产者,这个偏远小镇始终站在技术革新最前端。一开始,生产信息主要通过村里原有防灾系统传递:每个家庭靠传真机来接受总部的信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横石知二团队开发了方便老年人使用的个人电脑,这不仅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也给每个生产者搜寻信息并作出是否生产以及生产多少的决定提供了方便。
2010年后,上胜町更与日本最大的移动设备运营商之一的NTT公司合作,开发了专供村里使用的、加载了安卓系统的平板电脑。这样一来,生产者们即使在劳作时,也能第一时间收到关于生产和市场的信息。
总部收集到规定量之后,会将这些产品统一发出。通过专机或卡车,上胜町的装饰树叶会被运送到从北海道到九州全日本47个中央市场;在那里,中间商人又会对树叶进行拍卖;最后,经过中间商之手,装饰树叶被贩卖到全国各地的料亭和旅馆。
依靠着这一成熟的系统,上胜町出产的装饰树叶成功占据了日本全国装饰树叶市场80%的份额。在2013年日本和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上胜町更是开始了新一轮的努力,试图打开更大的海外市场。
成功背后
在上胜町依靠装饰树叶成功进行了地方创生之后,不少人开始思考:上胜町成功背后的秘诀何在?它是否可被复制到其他地方呢?
在我看来,至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思考上胜町的成功。
首先,上胜町装饰树叶产业的成功,既依靠强有力的个人领袖,又依靠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 。媒体纷纷把上胜町的奇迹归结到横石知二个人的努力。确实,在日本地方复兴的潮流中,有力的领袖往往是成功保障(除了上胜町之外,另一个有名的例子是石川县的神子原地区。该地在被称作“超级公务员”的高野诚鲜的带领下,进行了把地产米送给罗马教皇等一系列品牌塑造活动,从而使神子原米一直行销至今),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地方和中央政府为地方复兴提供的有力支持。
在上胜町,横石所开设的装饰树叶公司就设在町政府,公司成立之初,70%的资金更是直接来自町政府的资助。1999年,在得到了当时的通产省1亿日元的资金支持之后,横石才开始了一系列对生产信息化的推进。
另一方面,现在横石公司开展的吸引年轻人来上胜町的活动,也得到了日本内阁府的各种帮助。2010年开始,在内阁府组织的“地方实习生”项目的框架下,已有超过500名实习生来到上胜町,和农民们一起生产、生活。其中半数以上是20-30岁的年轻人,而大学生比例也超过了50%。在这五年里,更有超过20位的实习生,选择留在当地常住并开始新的事业。
其次,有不少日本学者都指出,在现阶段,不管是城市里的社区营造还是农村里的地方创生,女性往往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
在日本传统的就业格局之下,男性的社会关系往往更靠工作中所产生的“业缘”的支撑。相比之下,女性有更多时间拓展所在社区的“地缘“。她们不仅对社区有更深的归属感,同时也对社区了解更多。
在上胜町,我们看到的也是类似情况。村里的男性,不管是从城里退休回乡还是一直在本地从事农事,他们对乡村事务的投入与归属相比女性来的更为淡漠。装饰树叶产业,不仅在刚开始时就是依靠几位女性生产者的投入才得以开展,即使到了今天它仍然依靠高龄女性群体的参加而得以为继。
最后,不得不探讨的是,上胜町这一案例的可持续性 。
和其他成功的地方创生项目不同,上胜町的装饰树叶产业并没有强烈的“地方性”。这些树叶既不是上胜町特有产物,而横石的企业又不对全国的物流系统占有垄断权。现在上胜町的成功,似乎可归结为起步早与集中化程度高,但这却不是项目未来能继续成功的保证。
上个世纪,日本确实还没有太多成熟的装饰树叶产业,而在今天只要在搜索引擎随便一搜,就能发现静冈、长野、高知等地十几家同样生产装饰树叶的店铺。市场竞争可谓日趋激烈,并未通过“地方性”为装饰树叶添加附加值的上胜町,要如何继续发展下去,我们拭目以待。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市政厅”,责编:刘桓。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品途商业评论观点。如需阅读更多文章,请直接访问:http://www.pintu360.com/article/27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