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郭台铭试图低价收购夏普的消息,在网络上发酵,也让人唏嘘不已。45亿美元贷款,3月底即将到期,看样子,这个巨人的灾难是躲不过了。
过去几十年,日本企业在资源短缺的局限下,凭借高度细分的产业体系,几乎统治了整个电子产品领域。它们像团结的群狼一样一致对外,赢得了世界市场,并向全球输出管理文化。
电子产品曾是日本的一张名片,从彩电到随身听,再到摄像机、游戏机等,日本企业在模拟时代引领了一波又一波革新浪潮。由铁匠创办的夏普,在过去100年里创造了无数辉煌,它从制造皮带扣开始,到生产出日本第一台收音机、电视及微波炉,设计出世界上首台台式电子计算机,1973年将“液晶”由理论变成现实,并于2001年推出液晶电视AQUOS,在全球掀起液晶风。
但高度集中的财团经济,严重挤压了中小企业的成长空间,无法为日本经济注入新鲜血液。而保守的岛国思维,也让日企固执己见,安于现状。它们沉迷于纯制造,创新能力退化。为了固守既有利益,它们错过了数字时代革命,在智能化浪潮兴起时也未能跟上步伐,逐渐被边缘化。
今天,属于日企辉煌的一页已被翻过,索尼、夏普、松下、三洋等创造历史的企业,正被抛在历史的车轮之下。那些唤起人们美好回忆的日本电子产品,其“金字招牌”已被掩埋进历史的废墟堆里,慢慢风化和剥落。
日本着名作家东野圭吾在其小说《时生》中描写了一个玄幻的世界,文中的主人公时生患了绝症,在临死前,他凭借某种力量穿越到他父亲(拓实)的年轻时代。文中有一段对话,时生说日本将会步入漫长的萧条期。他父亲觉得儿子杞人忧天,“日本经济一派繁荣,怎么会走向萧条?”
索尼曾是日本消费电子创新的“灵魂”,一直走在世界创新的最前沿,其名气曾如同今天的苹果一般如雷贯耳。它推出了世界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第一台随身听,第一台家用摄像机……但近十年来,索尼并未能推出能影响世界的产品。
在斯坦福大学教授谢德荪看来,创新有“流创新”和“源创新”之分。前者是指能改变整个价值链的创新;后者是指资源整合式创新,即“破坏性创新”,以索尼为首的日企曾是“源创新”的典型,其随身听就是引领时尚的风向标,纤薄的机身,卓尔不凡的音质,让其独领风骚,创下了在全球卖出2.5亿部(截至1998年)的销售奇迹。
21世纪初,一家叫苹果的美国公司,将日本企业的美梦一一击碎。现在,即便最具“爱国情结”的日本人,也逐渐抛弃日本的电子产品。
创新退化在夏普身上也得到了体现。1980年6月24日,夏普创始人早川德次弥留之际还放心不下公司:“我们不要怕被竞争对手模仿,被模仿恰好说明我们的产品有竞争力。”夏普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一个创新者,尽管其开发的产品不断被竞争对手模仿,但夏普却能不断制造出引领潮流的产品,靠持续创新推动公司前进。进入21世纪,夏普放缓了创新步伐,管理者寄希望抬高液晶门槛,坐享其成。背离创始人理念,是夏普走向衰落的开始。
最近十多年,日本企业错过了数字化与互联网浪潮,在智能化时代也未能掌握话语权。在软件创新方面落后于美国,甚至不如中国台湾企业;在制造和营销上,日本不如韩国和中国。
本文为徐上峰原创,首发《IT时代周刊》,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骚客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