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非百年前遭"日本威胁":廉价日货涌入市场引发白人恐慌
西方渲染“日本威胁论”的漫画(资料图)
描绘纺织工厂的日本“浮世绘”(资料图)
一位南非作家在其著作《虎视眈眈的黄种人》中主张,英国人和荷兰人必须联手,甚至连黑人和白人也应该放弃敌意,共同抵抗来自东方的威胁。
20世纪初,日本趁老牌殖民国家忙于战争,加强了同非洲的经济往来,利用棉纺织品和鞋子、服装等廉价商品,迅速占领非洲市场,对欧洲列强的对非贸易产生严重冲击。更让老牌殖民者担心的是,他们从日本在非洲的布局中,看到了一颗不断膨胀的野心。近日,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力的英国《亚太学报:日本聚焦》杂志,揭开了这段历史的一角。
日本商品深耕非洲市场
将时钟拨回大约一个世纪前。当时,在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崛起的背景下,英国在全球市场的出口已现颓势,对各殖民地出口额的下滑幅度尤其巨大。“日不落”帝国的日渐式微,让东方的“旭日之国”看到了借助通商实现对外扩张的良机。在英国拥有众多殖民地和附属国的非洲地区,人们逐渐喜爱上了物美价廉的日本商品。巧合的是,日本出口到非洲的主要也是棉和人造丝制品,对英国在这片大陆的纺织品出口构成了巨大挑战。
根据英国方面的统计,从1930年开始,英国出口到东非国家肯尼亚和乌干达的棉和人造丝制品均逐年下降,日本的同类产品却横行无阻。到1933年,日本出口到两国的棉纺织品多达3600万米,英国仅480万米;人造丝方面,日本近400万米,英国还不到两万米。
东非还不是英日在非贸易竞争的正面战场,两国争夺最激烈的阵地,是扼守这片大陆最南端的英联邦重要成员国——南非。
日本与南非的贸易始于17世纪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该公司为将兽皮出口到远东,于1652年在南非设立办事处。此后近3个世纪,日本与南非的贸易额只能用“微小”来形容。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了局势的转折点。兵戈交错之下,英、法等南非日用品的传统供应者自顾不暇,日本瞅准时机,向南非大批输入纺织品,自此在生意场上站稳了脚跟。1920年,日本对南非的出口额将近400万日元,相当于一战前的近10倍,增幅惊人。
从1921年开始,日本对南非的出口再次迎来了增长的黄金期。而此后几年里棉线价格的下跌,也给了日本廉价商品新的机会,让其在南非市场上进一步深耕自己的地盘。
南非政府被指“遭收买”
日本商品(尤其是丝织品、棉纺织品和成衣)对南非出口量的暴增,引起了当地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关注。1925年,由巴里·赫尔佐格任总理的南非国民党与劳工党联合政府,通过了旨在刺激工业增长的关税改革法案,日本对南非的贸易一时受阻。
可惜,南非本土商贾的好日子没持续多久,大萧条的浪潮便席卷而来,令该国羊毛出口额暴跌70%。面对经济困境,1930年9月,南非政府决定放开市场,重新放宽对日本商人来南非做生意的限制,不久后与东京签署“君子协议”,确保两国间贸易正常开展。
根据协议,日本批发商可在南非各地(奥兰治自由邦除外,该地不允许亚洲人居住)定居,从事任何法定商品的贸易,雇员也可以全部为日本人。不仅如此,南非的法令亦不限制批发商直接面对普通顾客,这意味着,远道而来的日本商贩可以就地开展零售业务。
在南非内部,各派就同日本的经济联系不无争论。1931年7月5日,南非国民党主席、内政部长丹尼·马兰发表讲话,讥讽政府“已被日本小商贩和企业主收买了”。按照他的口径,1921年,在南非定居的日本人只有98名,而在当局放宽限制以后,“一个个日本富商,正打算在我们这里建立批发商行,”他还补充说,日本人“正在窥伺这片土地”。
反对党“南非人党”领袖简·斯马茨则断言:“一旦我们和东方人大规模做生意,就不可能将来自亚洲的移民拒之门外。”斯马茨之妻伊茜的言辞更是火药味十足:“印度人已经让我们麻烦不断了,现在政府居然打算让黄种人进入南非,而且还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黄种人?一旦这些家伙进来,我们可就没办法让他们离开了……”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