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时报》网站5月4日发表文章称, 数年来,印度以混合着迷惑、担忧以及嫉妒的眼光关注中国的发展。随着北京把事情做好并在全球展翅,在国内功能障碍以及长期效率低下的重压之下,印度在消退。但中国的成功现在是否也在为印度的改变扫清道路?
这只不过是拉维·韦卢尔在他的新书《印度崛起》(India Rising)中提出的可能性之一。此外,对任何想知道纳伦德拉·莫迪誓言要建设的充满活力的印度发生了什么的人而言,韦卢尔的观察是经济上的慰藉食物。
文章称,韦卢尔长期以来是《海峡时报》的编辑,而非新德里的托儿。他责备他的国家的种种失策以及浪费的机会,尤其是在过去12年里。他对印度在中国的世纪处于什么位置具有严厉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的时机也把握得十分完美,这本书恰好在历史上最雄心勃勃且影响深远的改革计划25周年之时摆上书店。
当然,印度的“大爆炸式变革”通常看上去更像假动作。开放在1991年开始,因为时任财政部长曼莫汉·辛格对收支平衡危机作出回应。在他向外国投资开放市场,限制政府对工业的控制,下调贸易关税并将卢比贬值时,他援引维克多·雨果说:“没什么比想法更强大的了,它的时代已经到来。”他还说:“印度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经济力量恰好就是这样一个想法。”
然而,引用《悲惨世界》的作者在20多年后证明是有预见性的,因为总理曼莫汉·辛格无能为力。如果在他的第一个任期——2004年至2009年,印度向前发展的话,那么他在2014年结束的第二任期则是放任自流且有时候是悲惨的。2013年新兴市场爆发的危机对印度造成尤其严重的影响,引发有关印度将是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以及中国)中第一个降至“垃圾级”的推测。
这个“殊荣”由巴西获得。出于对莫迪将上台执政并承诺将进行另一场“大爆炸式变革”的乐观情绪,印度在部分程度上避免了这种情况。成为总理两年后,莫迪承诺采取的休克疗法十分缺乏。他增加外资进入国防和保险行业的举措是很好的,但对积极改革的人而言太缺乏勇气了。
文章称,要弄明白印度并不容易。韦卢尔解释称,印度的经济和社会的前进方式很像新德里道路上的交通——各邦以及各界人民以不同的速度向前行进。他说,对路上的每一个大马力发动机而言,人力三轮车等交通工具让行动放缓并让那些试图更快速行进的人们感到沮丧。
莫迪知道经济是力量,而且是时候消除“印度增长率”笑话的时候了。中国是新德里所需要的提醒信号。韦卢尔写道,莫迪已经将印度放在了一条更有信心且外向的外交政策道路上。韦卢尔指出,新德里需要不仅要致力于其外部手段,包括其外交及情报等,还需要适应一种更具合作精神的国内政治。韦卢尔总结道,底线就是印度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能够最好地保障其安全。
文章称,这显然是莫迪的做事方式。莫迪似乎明白,如果经济增长的好处没有得到更广泛地分享,那么7.5%的增速意义很小。中国的竞争威胁是印度改革者们一直所等待的催化剂。是时候认为印度的就业增长和职业培训是和军事准备情况同样重要的国家安全挑战了。
韦卢尔称,印度不能假定它所要做的全部事情的就是提供其巨大市场的诱惑力,然后投资者们就会敲响它的大门。他说:“印度需要一个生态系统——从技能培养到基础设施,到稳定的政治环境——这令印度对长期投资者具有吸引力。如果印度没能成功从海外赢得足够的投资,并说服其自身的企业家们投资国内,那么其人口红利——印度拥有最年轻的人口之一——可能会变成一场人口灾难。”
文章称,傲慢自大一向都是印度政治面临的危险。在2004年,这令时任总理阿塔尔·比哈里 ·瓦杰帕伊的党派下台。最近,当央行行长拉古拉姆·拉詹淡化有关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的讨论时,他惹恼了莫迪的人民。拉詹是对的。印度大有前途,倘若莫迪实施大胆的政策去实现这一前景的话。
文章称,中国的发展正增加新德里的紧迫性。还是在2004年,当时政治家贾伊拉姆·拉梅什传播“中印大同”(Chindia)的想法。这种理论就是,中国拥有迅速发展的工厂,印度拥有信息技术的卓越技能,这两个国家合作并相辅相成的程度与它们相互竞争的程度相当,这种理论更像是虚构的神话,而非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