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图片来源于路透社)
新报称,日本政府将启动在伊朗东南部的港口和工业园区等的开发计划,将与印度合作,在能源丰富的中亚地区构建物流基地方面提供帮助。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5月10日报道,日本将与伊朗积极加强关系,并借此牵制在中亚影响力不断增强的中国。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在讨论于年内访问伊朗,双方争取在安倍访伊期间达成协议。
日本经济新闻9日的报道说,计划启动地点为伊朗东南部沿海城市恰赫巴哈尔,靠近在伊朗东边的巴基斯坦边境。这里与连接印度洋的阿曼湾相邻,属于自由贸易地区,是伊朗东边另一邻国阿富汗和中亚的贸易要冲。与巴基斯坦对立的印度计划在此展开大规模投资。据悉,印度有意向该地区投入约2万亿日元,包括肥料工厂和石油化工厂等项目。
日本将利用政府开发援助(ODA),通过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在年内启动具体的调查工作,并考虑伊朗和印度的要求制定计划。将打造从拥有世界第四大天然气储量的土库曼斯坦等地运输能源的贸易基地。同时有意将其作为与阿富汗之间的物流基地。
巴基斯坦在中国的支援下,计划建设以西南部的瓜德尔港等为对象的经济长廊。中国希望加强与中亚的联系,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获得更多的订单。而日本也将通过加强与中亚的关系来抗衡中国。
伊朗是资源大国,原油储量居全球第四,天然气储量全球第一,同时还是拥有约7800万人口的潜力市场。曾经因制裁而大幅缩小当地业务或撤出的日本企业将全面重启对伊投资和出口。
日媒:日本在东南亚 “另辟蹊径”对抗中国
日媒称,日本外相岸田文雄3日起访问缅甸、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都在近期刚刚更换了政府或领导层。由于警惕中国拉拢这些国家,日本加紧建立与它们的关系。岸田将根据对方国家的要求和国内情况,强调日本作为援助经济增长和民主化的合作伙伴的姿态,以显示与中国大规模援助的不同。
据《日本经济新闻》5月4日报道,“日本今后仍将作为一个可以信赖的伙伴来支持新政府。”岸田5月3日在与缅甸国家顾问兼外长昂山素季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如此强调。
日本在意的是中国。日本政府人士表示:“日本在规模和速度上敌不过中国,因此需要另辟蹊径。”
报道称,中日不只是在缅甸竞争影响力。岸田还将访问的老挝、越南也在今年刚刚诞生新的领导层。
老挝方面,与越南关系密切的本扬今年1月就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越南则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存在对立。日本希望以本扬的上台为契机,在南海问题上加强与老挝的协同合作。
尽管老挝是一党独裁的集体领导体制,但日本政府人士说:“只要人员更迭,就有可能对以往方针进行微调。”因此,日重视在新政府刚成立后展开外交攻势。
报道称,关于横跨东盟各国的基础设施援助,岸田准备在老挝和越南介绍日本自己的计划,即在尊重对象国自主性的同时,帮助建立关税制度及开展人才培养。
中国方面,外长王毅在4月下旬访问了文莱、柬埔寨、老挝。中日两国外长之所以都选择出访新领导层刚刚上任的老挝,是因为该国将担任9月东盟峰会的主席国。两国都希望抓紧打造一个更容易反映本国主张的环境。在去年的东盟峰会上,围绕中国推进军事基地化的南海问题,各国产生了严重分歧。
报道称,东南亚位于日本的海上交通线上,同时作为日本企业的生产基地承担着重要功能。日本外务省官员认为:“如果日本保持沉默,中国的影响力就会扩大,日本将陷入困境。”
另据共同社5月4日报道称,印度尼西亚政府日前初步决定在西爪哇省建设该国最大级别的港口。日本此前在印尼高铁订单争夺战中败给中国,希望通过参与港口项目扳回一局。
报道称,位于爪哇岛北岸的帕蒂姆班是热门的选址地点。印尼目前仅靠最大港口戈戎不碌港(位于雅加达)已难以应付日益增长的进出口货物。新港口年集装箱吞吐量可达750万个,计划2017年开工,力争2019年部分开港。
如果港口建在帕蒂姆班,对于进驻雅加达周边工业区的日本企业而言也十分有利。
雅加达的日本政府消息人士称,“日本考虑积极(为该项目)提供合作”,正在与印尼方面就日元贷款项目进行洽谈。印尼总统佐科要求交通部长约南与包括日本在内的相关各国展开谈判。
日媒:马新高铁竞标将成中日新战场 日本面临苦战
中日又开始新一轮的高铁之争。日媒称,连接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与邻国新加坡的高铁建设计划向着付诸实施迈出了一大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表示两国有望在2016年年中签署备忘录。作为构建现代版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构想的重要一环,以在东南亚搭建铁路网络为目标的中国正在以资金为武器向马来西亚发起攻势。意欲推销新干线技术的日本似乎不得不展开一场苦斗。
资料图片:2015年12月30日,亚洲最大的地下火车站——广深港高铁深圳福田站正式开通。福田站开通后,从广州到香港仅需半小时,粤港澳地区联系更为便捷紧密。新华社记者卢汉欣摄
据日本《富士产经商报》4月18日报道,纳吉布总理在12日的演说中表示,一方面为应对主要出口产品原油价格的低迷将重新编制预算,另一方面该国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也将如期推进。特别是旨在2022年通车的高铁建设计划,原本推迟签署的与新加坡之间的备忘录将在“今年年中”完成。
报道称,新马两国于2013年达成共识的高铁建设计划将比现有铁路延长约350公里,这段里程所需时间也将从6小时缩短至最少90分钟。根据马来西亚方面的测算,工程经费将达到100到150亿美元且建设计划复杂。两国首脑据此在去年5月宣布,原本设定的2020年通车的计划将有所延迟,由此导致建设计划陷入流产境地。
据新加坡《海峡时报》12日的报道说,定于2017年第一季度进行的高铁竞标中,中国的国有铁路建设巨头中国中铁将与JR东日本展开对决。报道还说,新加坡方面对在车辆和信号系统方面经验丰富的日本企业抱有好感。另一方面,大部分路线位于本国境内且需承担巨额费用的马来西亚则更为关注车辆和技术都比日本便宜且在资金筹措方面更为便利的中国方案。
该报还提到,中国政府近来进行了大规模与铁路竞标有关的投资。
3月21日,中国中铁宣布投资20亿美元参与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郊外的“大马城”项目,在此设立区域总部,负责亚洲范围内的铁路基建立项工作。这也关系到从昆明出发途径老挝、泰国到马来西亚的铁路建设计划,这是“一带一路”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发布会的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更是称赞“高铁将使得吉隆坡成为面向世界的窗口”。
但是,中国在东南亚推行的铁路建设计划正面临困境。泰国交通部长阿空·丁披他耶拜实在3月25日宣布,已经与中国达成共识的全长873公里的高铁建设计划中,连接首都曼谷和东北部的铁路线将缩短至250公里。泰国将不再接受中国的贷款而是自行承担1700亿泰铢的建设费用,剩下的连接老挝的路线也将延期。
据悉,中国不断要求在铁路沿线拥有大规模的不动产开发利权和全部使用本国建筑材料和工人修建铁路招致了泰方的不满。此外据中国媒体《时代周报》报道,有观点认为,中泰之间谈判破裂的原因是泰方希望中国能够给予其和印尼相同的低利率但中方给与了拒绝。在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万隆的150公里高铁建设计划中,中国政府为战胜竞争对手日本承诺向印尼方面提供低息贷款。
报道称,中国与邻国老挝达成共识的铁路建设计划,也因为工程用地取得手续混乱而遭遇当地居民的反对,面临无法按计划建设的危险。纳吉布将如何应对中国在经验和软实力方面的欠缺这些“弱点”值得关注。
中企斯里兰卡港口城项目复工 美媒:印度感到不安
中国在斯里兰卡科伦坡的港口城项目可谓是一波三折,如今终于有了转机。美媒称,斯里兰卡政府15日发布声明称,中国公司投资开发的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恢复施工条件已经满足,中国企业现在可以复工。
资料图片:中方在斯里兰卡的港口城项目施工现场(摄影 黄海敏)
据美国之音电台网站3月16日报道,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下属的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公司收到了斯里兰卡政府宣布项目复工的决定。决定说:“3月9日举行的内阁会议同意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立即重启。从即日起,取消对港口城项目暂停决定,港口城项目管理方即可恢复项目建设。” 此外,3月9日的内阁会议还决定将项目时间延长6个月。
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投资的科伦坡港口城项目于2014年9月正式动工建设,是斯里兰卡迄今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项目。去年3月初,斯里兰卡政府以“缺乏相关审批手续”及“重审环境评估”等为由叫停了该项目。
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投资近14亿美元,包括高尔夫球场、水族馆、公寓、酒店和购物广场。
该项目引起了印度的关注,认为中国的境外土地所有权可能存在问题,而且会影响到印度的安全。印度外交官帕塔萨拉蒂曾表示:“印度大量海运货物在科伦坡港中转,我们不希望看到中国人在那里转来转去,因为这些货物中很可能有军用物资。”
印度在伊朗境内建港口 紧邻中巴瓜达尔港欲争雄
资料图
《印度时报》18日报道称,在印度外长斯瓦拉杰对伊朗的首次访问中,两国达成共同推动恰巴哈尔港建设进入快车道的协议。印度计划为此投资200亿美元,提请伊朗恰巴哈尔特别经济区划拨足够的土地作为支持。
该报道说,恰巴哈尔港位于伊朗东南部,濒临阿曼湾,伊朗方面希望将该港建为覆盖印度洋北部和中亚地区的交通枢纽。印度与伊朗的关系一向不错。尽管此前伊朗长期遭到美国制裁,但印度从伊朗进口石油一直没有中断,且是伊朗第二大原油客户。2003年,两国达成合作开发该港的意向,但由于伊朗受制裁而进展缓慢。随着眼下伊朗所受制裁取消,双方加速推进港口建设的意愿都很强。目前,印度已建了一条220公里长的公路,连接该港口与阿富汗。
“恰巴哈尔港是印度对中巴紧密联系的回应”,印度NDTV18日称,恰巴哈尔港距离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仅72公里。印度希望通过该港绕过巴基斯坦,打通进入阿富汗的新路径,进一步加强与阿富汗的经济和安全合作。随着近期中巴达成460亿美元能源和基础设施合作协议并加速推进瓜达尔港建设,印度总理莫迪希望加速推进与伊朗及其他海湾国家的合作。今年2月,印度政府在伊朗设立负责港口项目的公司,并提供1.5亿美元的授信。恰巴哈尔港是印度直接参与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外国港口项目,年吞吐量将达250万吨。
不过,巴基斯坦《论坛快报》曾报道说,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长阿里·山哈尼去年10月到访巴基斯坦时,针对恰巴哈尔港将和瓜达尔港竞争的说法回应称,两国港口将是合作关系而非竞争关系,伊朗不会利用恰巴哈尔港打压瓜达尔港。(甄翔)
孟加拉取消中国深水港项目 印日美被指推波助澜
印媒称,随着印度与孟加拉国逐步增进关系,新德里日前表示有兴趣修建这个邻国的最新深水港——帕亚拉港。这是印度的一个重大举动,也显示出两国战略关系的走向。此外,日本或许会在科克斯巴扎尔修建另一个深水港——马达尔巴里港。
称,随着上述亚洲盟友的利益日趋交汇,孟加拉国悄悄取消了科克斯巴扎尔的索纳迪亚港项目——原本计划由中国来开发该项目。
报道称,对印度而言,索纳迪亚港和(斯里兰卡)汉班托特港以及(巴基斯坦)瓜德尔港一样,都是所谓中国旨在从海上包围印度的“珍珠链”战略的组成部分。
报道称,达卡已经取消了中国提出的在位于孟加拉国东南角的索纳迪亚修建一处港口的计划。如果该港口修建完成,中国的影响力将更加靠近印度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报道称,尽管取消索纳迪亚港计划的官方原因是该港缺乏商业可行性,但是日本开发的马达尔巴里港距该港仅25公里。中国不仅为索纳迪亚港准备了一项可行性研究,据报道它还曾承诺要为该港提供大力资助。取消索纳迪亚港一事显然是孟加拉国作出的一项战略决定,并且无疑有印度、日本和美国的推波助澜。
报道还称,帕亚拉港项目从2014年起才开始向前推进,孟加拉国政府决定以公私合作的方式建设该港。消息人士说,一位在英国办公的顾问正在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
该港将花7年时间建成,但修建的将不止包括港口,还包括一条深水航道——由于该港沉积了大量淤泥,因此必须修建这条航道来确保大型船只通过。
据报道,帕亚拉港地处孟加拉国西南角,它与印度海岸线的距离要近得多。印度企业已经开始对帕亚拉港项目表现出投资兴趣。孟加拉国也邀请了中国企业去修建该港。达卡有报道说,约有10个国家已经表示对该项目感兴趣。消息人士说,这与中国独自设计、资助并修建一处港口极为不同,那种港口将既有商业用途,也有潜在的军事用途。
日本免费帮缅甸修中缅边境国防公路到底图什么?
看了解放军报今天的《战争从非法测绘中步步逼近》一文感慨万千:日本对中国全境的勘测始终不断,这当然跟大和民族老谋深算的性格有着必然的关系,却也跟我们这么多年来在国家安全与防间谍重大的松懈有关。从华东到西北,从东北到中国的战略腹地西南,日本人“精细”的做法已经进行多年。
去年“2.9战争”打响之后,我在果敢东山区、红岩区等地采访时,最让我感触的是:一条耗资巨大的缅甸国防公路如同巨蟒一般贴着中国边境盘延数百公路。与果敢村镇公路破败不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条公路尽管还是土质,但公路建筑的质量,设计之精妙,工程之浩大决非缅甸地方财政所能承担。果不其然,可靠的消息渠道证实,这是日本“民间机构”与财团免费为缅方修筑的,具体包括前期的勘测,公路的设计,施工资金的支持,技术人员的幕后指导(不过,这一切表面上是由果敢自治区白家出面主持,甚至雇佣中国的工人与机械施工,但日本人却始终隐在缅甸的身后)。
当驱车沿中国国防公路行走的时候,没多远就会发现,缅方的公路与中国国防公路“如影相随”,而且在制高点与可以控制中国方面的山岭或者分水处都留有不显眼的标识(讨教后得知,这是为“将来”军事行动做的备注)。
进一步的了解得知,日本NGO和财团在掌握了缅甸千百年来并没有实际控制缅北,以及在可以预见将来很难将军力延至2210公里长的中缅边境线的实际情况后,立即向缅甸军队总参谋部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日本出资金,借中国地方政府急欲借“一带一路”战略变现的心态,以及中国强大的造桥修路能力和商人重利轻国事的便利,通过缅甸公司促成中国地方政府出面大力修建中缅边境缅甸一侧的公路等基础设施(中国一侧基础设施早已经十分完善),这样等道路与桥梁建成之日起,就是缅甸实现千百年来从来没有实现的统一缅北,以及对中缅边境真正控制的战略目的,从那时候起,中国的地方政府才会发现,一个统一的缅甸其实跟地方利益没有关系,因为从地方边贸升级为国家贸易那刻起,云南地方政府根本没有资格与缅甸联邦政府对话,而此时,民主的缅甸当然会跟美国、日本、印度举行边境联合军事演习,那也就是意味着缅甸、美国、日本与欧洲完成了对中国一直视为“战略腹地”的西南的破局。
“刺刀顶到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国界“,缅甸政府--不论是军人的独裁集团,还是民主的昂山都深知这一点,并且这是唯一没有任何分歧的共同战略。
罗天昊:日本存在三大死穴,须引进1000万亚洲青年!
安倍晋三,大梦正酣。
这位新世纪最强悍的日本首相,声言要重振日本。并在中国纪念毛泽东的同日,去参拜靖国神社,意在挑衅。不过,安倍虽信心满满,日本未来挑战重重,已积重难返。
新加坡领袖李光耀表示,“日本是一个由日本人聚集的"均质社会",缺少开放性,新加坡应该以日本为“反面教材”,以增加国家的开放度。
事实上,日本所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某种意义上,使日本深感挫败。不过,在更远的未来,制约日本发展的,仅非外部因素,而是日本自身固有的顽疾。
未来时代,日本社会面临着三大困境,能否走出困境,应对挑战,将关系日本未来百年国运。
门阀存在抑制日本活力
某种意义上说,日本门阀的存在,乃是先天遗传。
从日本现代化肇始的明治维新时期算起,门阀就普遍存在。甚至明治维新诸杰,本身就出身豪族,并且在明治维新之后,成为新时代的豪族。如维新时期的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等,在其身后,都形成了豪族,甚至大久保利通的后裔,亦成为后来的麻生首相。
目前,日本不仅存在小泉,安倍,麻生,鸠山等四大“首相世家”,其他议员世家,更是遍布日本,自民党的300余名议员中,属于“直系世袭”的达到100多人,占了三分之一。而且这三分之一“世袭”议员囊括了自民党大部分最重要的高层职位。如果不算直系,各种亲属连带,更是比比皆是。日本战后的首相,基本都出自这些议员世家,来自平民阶层,依靠一代人个人奋斗而登顶者,非常罕见。纵使以改革着称的小泉纯一郎和鸠山由纪夫,竟然也是有深厚的家族背景。
日本虽然大致接受了现代民主制度,但是,其残存的社会土壤,使家族世袭流行。
在经济领域,由于财产私有,财富的世袭,本来就合法。日本的私人企业兴盛,而且,与美国不同,美国的大企业,最后一般通过上市,成为公众公司,而且创始家族,股权日益分散,日本则是大家族牢牢控股,家族占股很大,最后,在经济领域形成了财阀。
比如,丰田汽车,从其创始人至丰田佐吉到丰田章男,已历四世传承,代代掌门人,都是丰田家族的人,而欧美很多公司,创始人家族往往在第二代或者第三代,就退出经营。而日本的三菱,三井,住友等财阀,更是依靠家族影响力,经营日本支柱产业,虽然经历过美国在二战后的抑制财阀的打击,但是,仍然很快恢复元气。
在一些支柱产业,受到政策的影响,非常明显,这些行业的经营者,非豪族不可。只有豪族,才有巨大的影响,得到关照,亦只有豪族,才有力量独立经营这些行业。如三菱的海运,重工与军事联系紧密,而住友的铜业,在很多国家,亦需特批。
在政治领域,虽然日本实行竞选制度,但是,政治世家却常常出现。日本的选举制度和选区规划,有利于家族政治世袭。日本的议员选区,是按照选区议员名额的多少,按得票多少依次排列,先者当选。而日本的选区划分,几十年来没有变化,很适合政治人物经营地方势力。
很多政治世家通过长期经营和投资,在固定地区形成别人无法抗衡的势力范围,间接实现操纵选举。家族领袖在位时,常安插家族力量,成为自己政治盟友的秘书,助手等角色,积累影响力和人脉。当家族的领袖年迈退休时,选区就会被作为政治遗产传给后代。于是,无论其后代才德如何,都可以顺利进入执掌日本国政的国会,成为“二世”,“三世”议员。甚至进位位大臣,首相。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传统,本来就强调议员的贵族血统,后来,在美国主导的宪政改革中,议员出身被打破,竞选制貌似给予了大众公平机会,但是,在现实中,门阀政治却一直相当深刻的影响。
门阀政治最后,往往造成一党独大,而且出现种种暗箱操作,而这种小范围的政治,亦使这个政党政治出现保守,狭隘的倾向。出现老人政治,侏儒政治就在所难免。
同时,门阀的存在,挤压了一般民众的生存空间。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所着的《M型社会》。不幸在日本逐步成为现实。在经济领域的贫富分化,在政治领域的话语权不对等,都将戕害日本社会,窒息了整个社会的活力。
“少子化”葬送日本未来
日俄战争,日美战争,日中战争等,日本与这些大国的交锋,从来都没有亡国危险,但是,未来日本,却逐步走向自毁之路。
据日本官方估算,全国未满15岁的儿童,不足1700万,为1950年以来的最低。从1982年起,日本的儿童人口,已经连续30年减少。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预测,如果“少子化”现象继续发展下去,至2050年日本人口将减少到1亿,2100年则将减少至6400万。
日本政府一项新调查显示,日本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结构,最理想的状况是每对夫妇诞下2.48名孩子,但在2008年,每对夫妇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7这样的极低水平。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经济的停滞,社会压力的加剧,具有生育能力的青年人口,却出下去呢了严重的生育意愿下降。首先是结婚年龄越来越迟,2007年日本平均结婚年龄为男性30.1岁,女性28.3岁,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之后,日本的未婚率不断攀升。据NHK报道,日本社会当前有71%的适龄男性未婚,25到29岁的女性有60%未婚,30岁到34岁的女性中有近一半未婚。
日本在战后和70年代分别出现过出生高峰,日本的二次崛起,某种意义上正是得益于战后的第一次生育高峰。日本从60年代起飞,而当时,第一次生育高峰所造就的人口,基本成长为青壮劳动力,庞大的青年人口,所造就的消费能力,创造能力,无与伦比。
在日本在90年代开始的经济衰退,神话的破灭,虽然导火索的广场协议,但是,其病根,却在于畸形的社会结构。由于青年人口的缺少,日本已经逐步失去了创新能力,本土消费能力亦开始萎缩。而所谓的“银发经济”更多是一种消耗型而非生产型经济,是一种“负能量”。
而日本长期的老人政治,世家政治的存在,本来是在宪政改革之后,可以逐步改善,但是,日本却长期改革无力,其根本原因,亦在于青年缺少。
百年前,中国学者梁启超在其雄文《少年中国说》中,即将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社会,与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社会作了详尽的对比,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必然在心理上总体趋向保守,由此缺少活力和勇气,整个国家变成孬种之国,缺乏血性。同时,老化的人口,亦由于精力的限制,亦出现智慧退化,则整个民族,智慧与勇气俱亡,变为毫无希望的死亡之国。举国为少年,则国家前途无量,举国为老人,则衰亡可待。
无论哪国改革,青年人的动力与激情,皆为必然。阿拉伯之春中,阿拉伯诸国,青年人口占比都达到了70%,而日本的邻国中国,30年前的改革开放,亦由于良好的人口结构所推动。80年代,中国的主流人口,主要是青年,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为青年人寻找出路的共识,成为中国推动改革开放的巨手。
目前,类似中国改革的这种动力,在日本已经消失。由此,代表青年势力的鸠山由纪夫纵使一时崛起,但日本的主流社会并不为青年人所把持,鸠山改革很快被绞杀,难成大器。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日本社会的排外,在本国人口萎缩的情况下,不能大规模开放移民,特别是亚洲青年移民。李光耀批判日本的开放度低,并非虚言。
未来,日本需要加大文化的包容性,彻底开放亚非移民,吸引中国,朝鲜,越南,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亚洲人口大国的青年进入日本。
脱亚入欧寿终正寝
几次地震,日本缺乏战略腾挪空间的弊端,显露无疑。
作为经济大国,日本和德国,是核能利用最充分的国家,亦反应了两国的经济总量,与资源拥有之间的反差巨大。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核电,是避免过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必然选择,亦是日本的悲哀与无奈。
而在地震将使日本沉没的传言之下,日本人未来大规模迁移到哪里,亦成为广泛的猜想。由此,日本人的领土危机,亦比从前更为急迫。
回归小国,保持强国,或可是日本未来宿命。
日本崛起为亚洲乃至世界强国,乃是在亚洲引领现代化的先声,获得了相对亚洲诸国的制度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不可能永久。随着亚洲国家现代化的推进,日本的领先优势,将会逐步消解。
2010年,日本即被中国反超,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有预测称,到2025年,中国、印度的GDP将分别占到世界总GDP的15%和10%。而届时,日本的这一比率只有5%。这一数据,基本与亚洲受到西方冲击前夕一致。也就是说,当亚洲诸国,尤其是亚洲大国也同步完成现代化之后,日本的制度优势将荡然无存。
由此,日本立国百年以来的根基,亦将被动摇。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奉行脱亚入欧的国策,并且,这种脱亚入欧的思维,与日本残存的封建遗毒结合,最后变成了一种畸形的发展战略,即在完成自身对于欧美的学习后,将自己独立于亚洲之外,然后,以欧美的眼光,来看待亚洲同伴。但是,日本对于亚洲的破坏作用,更甚于欧美,欧美是在亚洲殖民,然后希望同化其殖民区,而日本,则是对亚洲赤裸掠夺。日本在二战前,长期对于亚洲实行领土竞争战略,迷恋武力征服。先后对朝鲜,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发动侵略战争。日本由此本身走向了崩溃的边缘,亦无益于亚洲。脱亚入欧,由此成为半瓢水。
在二战之后,日本在美国帮助下,实现了文化,社会制度的改革,失去了政治和军事大国地位的日本,在亚洲推行的是财富竞争战略,意外的是,这种战略,使日本与亚洲获得了双赢。日本获得了亚洲的市场和资源,其第一大市场,即是中国,第一大资源来源国,则是印度尼西亚。
在此情况下,日本的脱亚入欧,亦发生了动摇。在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各地已经日益趋同,包括日本,本身已经在某些领域,与欧美趋同。日本在成为西方8国集团之后,其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政治制度,已经基本固定,而在经济领域,欧美已经不是日本的朋友,而是竞争对手了,特别是在高端产业领域,日本与美国,德国几乎是平行发展,在汽车领域,日本更是美国的最大威胁。
而亚洲诸国,亦在完成民族革命之后,逐步与现代制度接轨,日本与亚洲大部分国家,亦已基本趋同。
目前,亚洲势头正猛的国家,是中国,印度,越南,日本已经完成了其崛起历程,对于这些国家的高速时代,只能羡慕,不能仿效。而日本的未来,也在于与这些亚洲国家绑定:在他们的崛起过程中,利用日本目前尚有的优势,进行互补,最后实现共生。
日本百年前提倡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在未来将以另一种模式实现。这种模式,甚至不同于目前亚洲的雁阵模式,而是多头竞争,多级发动。日本,注定未来要泯然众人。
这种落差,是未来数十年内,日本必须接受的现实。
二百年一个轮回,脱欧入亚,回归亚洲,或者是日本未来一百年的理性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