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atan
距离日本熊本大地震(4月14至16日)发生已过去1个月,为应对这次造成上千人伤亡、7万户家庭停电、14万人无家可归(9万人在中小学体育馆过夜,还有约5万人睡在私家车里)的巨大自然灾害,日本组建了由西部方面队(相当于西部军区)司令小川清史领衔的2.5万人规模的陆海空联合救灾部队。那么,这支规模可观的军事力量究竟做了哪些事情?表现如何?其救灾背后又潜藏着哪些深层次目的与动机呢?本文解读。
来的都是快反部队
派来的部队毋庸置疑是来抢救生命、重建家园的,但到底把哪些部队拉上去,此中别有一番深意。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了解下陆自未来的发展定位——根据防卫省公布的《中期防卫力量建设计划》(2014-2018年),陆自未来信息化军事转型的目标是“打造联合机动防卫力量,最终实现部队信息化、快反化、弹性化和轻量化”。
说白了,陆自是想花10年左右时间将半数部队打造成类似“海军陆战队”或“陆军海战队”那样的快反机动集群,这些集群由3个机动师团、1个装甲师团、4个机动旅团、1个两栖作战团、1个伞兵团和1个直升机团构成,具备快速反应能力,能够遂行机动作战任务。从2016年起,陆自计划首先对第6、8师团和第11、14旅团实施整编改组。而此番陆自救灾部队主力恰恰就来自上述各部,这显然不是巧合。
值得注意的是,从兵力规模看,自卫队投入救灾的人员、装备足够打一场中等规模的现代战争。仅笔者从灾区公开报道中,就发现了陆自5个师团、3个旅团的番号,须知陆自一共才9个师团、6个旅团,不到15万人。
其中,第8师团既是熊本灾区部队,也是陆自快反机动化转型的种子部队,第一时间拉上去那是职责所系。这个师团不计代价地出动了豪华的诸兵种合成部队,占总兵力的90%,包括第42、43机械化步兵团、第8炮兵团、第8坦克营、第8侦察队、第8防空营、第8通信营、第8飞行队、第8工兵团、第8后方支援队以及第8防化队。
同样位于九州的第4师团和第5旅团虽然还没有被列入陆自首批快反机动化改造的试点单位,但由于同属九州“乡土部队”,也当仁不让地投入救灾,阵容同样堪称华丽。其中第4师团出动了第40步兵团、第4炮兵团、第4坦克营、第4飞行队、第4后方支援队。第5旅团出动第5工兵团和第5地对舰导弹群。由于熊本属于陆自西部方面队防区,方面队总部也派了直属的两栖作战团、炮兵团、航空队和通信群出来“练练兵”。
除西部方面队先期投入以外,全国部队都在向熊本开进。遥远的北部方面队派出了今年要接受机动化改编的第11旅团所属第11航空队。东北方面队所属第6师团是陆自主力部队,震后第二天该师团所属第20、21、44步兵团就长驱1500公里赶赴灾区。
不仅如此,关东平原的东部方面队也投入了第12师团所属第2、13步兵团、第12直升机群,以及拱卫首都圈的第1师团所属第34步兵团。中部方面队第13旅团所属第8、17、46步兵团、第13航空队和第3师团所属第36步兵团悉数到场,就连陆自直属的航空学校学员都来了。
日本也是人海战术
在救灾现场,陆自不同兵种干的活有不成文的“规矩”——步兵团和工兵团最适合干人拉肩扛的体力活,所以现场搜救、清理废墟等“脏乱差”的活由他们承包(日本最大黑帮“山口组”也擅长干这个,不过他们事后会向政府索取天价酬金),而炮兵部队主要是为灾民做饭团并灌装饮用水,通信部队负责全方位联络,直升机部队的任务是搜索孤立在山区和边远地带的分散灾民并投送救灾物品,后方支援队则主要为安置在避难所的难民提供生活服务,从洗澡、饮食、医疗、娱乐到设置临时卫生间,无所不包。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年历次日本救灾过程中,陆自野战炊事车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以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为例,一辆野战炊事车部署到灾区后,能在45分钟内做出200份食物。而当时这种炊事车总计投入了207台,2000多名炊事人员在87处场所累计为180.7万人次提供了热食。可以想见,这次熊本大地震期间,陆自野战炊事车也发挥了巨大的后勤保障效能。
海空自卫队的职责主要是运输人员和物资,截至4月21日23时,总共动用飞机86架次,其中空自九州地区所有基地除了用于空战的F-15、F-2等战机外,救援机、侦察机、运输机等凡是可用于救灾的飞机悉数出动。海自出动了九州地区的第1、22航空群和驻岩国的第31、111航空群,最先进的“出云”号和“日向”号直升机航母也来了,还有1艘“大隅”号护卫舰(强袭登陆舰)、1艘“爱宕”号防空护卫舰(驱逐舰),以及“雾草”号通用型护卫舰(驱逐舰)和“霜北”号运输舰等大型舰艇14艘,规模大致相当于战时的一支特混舰队。
日本是地震、台风和海啸多发的国家,一向以重视防灾著称,并且往往给人留下“救灾手段先进科学”的印象,实则不然。以这次熊本地震为例,许多救灾部队好不容易开进与外界隔绝的灾区后,才发现缺少趁手的救援装备,许多自卫队员都是扛着铁锹徒步进入震区, “搜救基本靠手,移动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人拉肩扛的“人海战术”大行其道。
在震后48小时救援黄金期内,走访灾区现场的《产经新闻》《西日本新闻》等日本媒体记者发现,自卫队在废墟中搜寻生还者的工具居然主要是木棒、铁锹和喇叭,既无生命探测仪或救生犬帮忙,也没有挖掘机等任何工程机械。由于缺乏大型照明设备,自卫队不得不实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式救灾法,天黑后暂停一切救援行动。直到陆自各大方面队直属工兵团携带专业设备陆续赶到,这一窘境才得以缓解。
美日联军协同行动
随着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持续增加,驻日美军也于日前加入救灾行列。4月18日,美空军驻山口县岩国基地的2架MV-22倾转旋翼机和3架C-130大型运输机飞抵熊本重灾区益城町附近的自卫队驻地后,即刻马不停蹄地与自卫队开展联合行动,光在1天内就向该町投送食品、饮用水和被褥20吨并全部发放给临时居住在体育馆和帐篷里的灾民。
这是日美首次出动MV-22救灾,该机具备卓越的垂直起降性能,适合为位于山区或远离市区的避难场所提供物品,事实表明,此次MV-22的高效运用相当程度缓解了民众对其安全性能的担忧,能为日后大量部署日本全境铺平道路。
同一天,驻日美海军陆战队又从另一个方向——冲绳县普天间机场——派出以乔克里中校率领的4架MV-22飞赴熊本灾区,用于投送自卫队官兵和救灾物资,此外美海军也出动了1架UC-35型运输机。
就这样,自卫队和美军的联合救灾行动在陆地、海上和空中以一场中等烈度战争的规模持续展开。虽然救灾不等同于战争,但是日美在涉及联合救灾的兵力机动、指挥体制、装备运用等方面的运行和战争已经别无二致。
比如,由美军主导的熊本国际机场修复作业实际上和战时修建临时飞行跑道没什么区别。该机场作为灾区航空枢纽具有其他机场无可比拟的价值,但因震后航站楼遭严重破坏,整个机场处于半瘫痪状态,飞机只能勉强降落而不能从跑道起飞。美军到达后立即着手恢复机场功能,3架装载大型工程机械的C-130运输机在机场强行着陆,虽然眼前到处是堆积如山的瓦砾与废墟,然而大型工程机械在两天内迅速开辟了飞机临时起降跑道。
自卫队成立至今一直戴着“二战余孽”的小丑帽子,蹩脚发展了60多年,在国会通过“向全球派兵”的新“安保法案”、国内争论未息的局面下,自卫队“恰到好处”地投入救灾无疑为自己加了不少分,既缓解了处于风口浪尖的安倍所受的舆论压力,堵住了左翼媒体的悠悠之口,也大幅增加了普通民众对自卫队的好感,可谓一石二鸟。
超过9成的民众对自卫队在熊本救灾中的表现持正面评价,在问到对美军救灾的评价时,居然绝大多数人认为维护并发展日美同盟“关乎日本国家利益的根本”。不仅如此,这些天已经有很多熊本当地年轻人表示一旦恢复家园,就毫不犹豫地加入自卫队当兵吃粮以示“报答”(但也可能是考虑到九州地区灾后失业率高,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之故)。
与5年前的东日本地震相比,可以看出自卫队已能够通过一己之力独立遂行大规模作战行动。这可以从一个细节看出端倪。海上自卫队出动后,部分驱逐舰一直在离受灾地区有100公里之遥的外海游弋,这似乎不像是为救灾而采取的行动,不排除此举还有作战层面的考量。自卫队驻西日本的部队基本投入了救灾,该地区的陆地、领海、领空确实会留下了很多防御上的空白,海自是不是在有意在填补这些军事盲点呢?抑或向其他国家显示出一种威慑——即使发生天灾,自卫队的作战能力仍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