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最大养老品牌入华存隐忧(图))
眼看中国养老市场“钱途”光明,不少外资品牌争相入华抢市。作为日本养老服务第一大品牌,日医集团也在近期推出了介护这一养老“另类”服务,但由于该模式一方面向护理员收取培训费,另一方面向客户收取较高的服务费,两头收费旋即在业界引起水土不服的担忧。为此,北京商报记者近日对日医(北京)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增田崇之进行专访,来北京一年多的他经常把“居家养老”、“京津冀协同”等新概念挂在嘴边,不过,在看到市场潜力的同时他也直言,介护服务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尚未被社会广泛认可。
“另类”养老服务
根据增田崇之的介绍,日医品牌在三年多前登陆中国,前期主要通过兼并重组进行业务布局,目前该公司在北上广三地均设有全资管理公司,全资公司旗下再设数个合资公司。直到今年4月底,该集团正式开设养老介护业务。
虽然在中国算是新来者,但日医在日本拥有悠久历史。据公开资料显示,该集团正式开始介护事业是在1996年,差不多用了四年时间,介护服务网点遍布全日本,借助该业务的开展,日医早已在东京上市,且伴随着日本介护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日医集团成为日本成立最早和当下日本国内最大的护理服务输出公司。
“所谓的介护其实和中国的养老护理有明显区别。”增田崇之反复强调,“在中国,‘养老’被普遍认为是照顾老人,而在日本,作为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介护’专职工作早已被社会接受。日医集团推出的日式介护,通过专业的评估和协助,尽可能发挥老年人自身所具备的基本日常生活动作的能力,以帮助老年人能够过上‘自立生活’为基本理念。”
选择在此时扩张中国业务,日医瞄准的是居家养老带来的需求可扩容等机遇。据《2016-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中国养老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等特点。2016-2020年,中国养老市场消费将超10万亿元,年均增长幅度将达17%;未来20年,中国养老产业规模有望达到20万亿元以上,其中,居家养老更呈现井喷式发展。
“目前,日医集团在全球拥有10万名员工,而在所有高管排名中增田崇之位列第四,可见日医对中国市场极为关注,所以派驻的高管层级较高。”日医北京公司客户负责人谭洁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不过,虽然野心勃勃,但日医在中国也面临不少现实问题,社会整体对介护服务接受度不高、护理人才短缺以及中日消费习惯差别等,都可能让日本成熟模式遭遇水土不服。
人是一大难题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日医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该公司有一整套人员培训方案,同时,在提供养老服务过程中,也会有专门的评估人员对老人的状况进行分析,最终形成护理方案。“进行评估的团队不是一般员工,而是进行过专业培训的评估师。在日本,介护评估分析师是国家认可的一种职业资格,在中国,我们也对评估师和一线介护人员进行培训。”增田崇之介绍。
但值得关注的是,日医提倡专业介护人员需要多年经验积累,所以该公司给员工进行长期培训,且由于培训费用比较高需要员工自行承担。“大概一名介护人员培训费用要超过7000元人民币,这笔费用在工作过程中逐步收取。从员工培训和客户服务两头收费,正是日医在日本开展的商业模式。”增田崇之说,“也正因为这样的方式,公司对员工的筛选很严格,几乎只有大学本科以上人员才能提供介护服务。”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日医的介护模式和中国市场现状还有很大距离。例如,中国目前老年人已突破2亿,且正在以每年860万的速度增长,而护理人才的短缺至少在1200万人以上。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按照国内传统的观点,大多数人认为养老护理员就是伺候人的,不受人尊重。社会上对这个工作不够重视,养老护理员与护士所做的工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前者的社会地位却远不如护士。
同时,养老护理工作的价格较低也是人员短缺的因素之一。一位从事老年人护理工作的护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老人能自理、护理员不用驻家的情况下,目前初级养老护理员的工资每月约在3500元左右。若老人不能自理,费用也不过4000元左右。同样是做服务,相比养老护理员,育儿嫂的收入就算得上可观。据了解,从事育儿工作的,基本都是每月4000元起步,带孩子经验丰富、从业时间久的高级育儿嫂,每月收入能达到6000-1万元。这导致养老护理人员加速向育儿服务流动。
“在国内,养老护理普遍被认为是较低端的工作,从业者流动性极大,更何况,介护在中国并不是国家认可的职业资质,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吸引大学生来自费培训且长期从事这一职业难度极大。”昨日,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坦言。
水土不服之忧
除了用工方式难以被广泛接受外,日医在中国开展的按分钟计费的短时间养老护理服务也被认为有些不接地气。据增田崇之介绍,中国的养老服务基本都采用驻家式,但日医主要提供短时间服务,即90分钟为一个单位,收费170元左右,根据老人不同的需求,提供包括助浴、褥疮护理等服务。
事实上,近几年来外资纷纷开始布局中国市场,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养老企业和机构更是摩拳擦掌,欲在中国养老市场上分得更大蛋糕。但其他外资品牌大多选择在华建设养老机构,而相比这种成熟的机构养老模式,日医集团提供的介护服务就需要漫长的市场培育期。
椿树街道养老照料中心负责人、中信国安养老事业部副总经理张雪梅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称,自己在日本学习时,就是接受的日医集团培训,非常专业和正规。“但不可否认,介护概念无论从小时收费还是向服务人员收取培训费,可能都超过了当下国内接受的水平。”张雪梅分析,“当然,在国内养老服务人才奇缺之时,日医可以先从中层管理培训入手,因为受益于养老市场大发展,不少资本都涌入这一领域,带来的管理人才需求增大。管理者支付专业培训费,在国内很普遍,大学毕业生也会有兴趣参与。”
此外,张雪梅也强调,随着国内人工成本大幅上涨以及老年人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介护服务是有发展潜力的,但光靠一家或几家企业来推动成本太高,未来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引入多种新的服务模式,借此给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对于困难,增田崇之也坦言,比起来自其他公司的竞争压力,日医在中国遭遇的最大问题还是无法让社会普遍认可,而解决办法只有通过不断宣传介护概念,让护理人员和客户慢慢从了解到接受,可能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北京商报记者 肖玮
如果按照国际公认的3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
我国需要养老护理人员1000万人
全国养老机构人员不足100万人
全国养老机构持证上岗人员不足2万人(数据统计至2015年底)
对话增田崇之
养老服务为盈利客户群锁定富裕阶层
虽然阻碍重重,但增田崇之对于日医在中国的发展非常笃定,而这家外资养老服务品牌的计划,无论对其他跃跃欲试的国外机构还是快速崛起的本土民营养老品牌,都具有参考价值。
北京商报:进入中国三年多了,选择在今年推出养老介护服务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日医在日本也开设养老机构,为什么不在中国建机构?
增田崇之:在中国提供上门介护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首先我们注意到,在中国有90%的老人选择家中养老,且近两年来,国家政策也大力提倡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市场基础。再者,现在老年人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由此,介护这种较为高端的养老服务有了发展的土壤。最后经过分析评估,我们发现现在很多外资企业都在中国开展养老事业,其中多数建设养老机构,所以这一领域竞争相对激烈,日医就选择了服务为主的方式。
北京商报:能否介绍一下日医集团在中国的投资规模以及未来计划?
增田崇之:至今,日医在中国投资约为3亿元,主要用在成立3个独资公司和13个合资事业公司方面,接下来公司主要的投资方向将是拓展介护服务。当然,我们也会考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因素,原本北京消费能力很强,所以北京公司非常重要,现在该公司的业务还会覆盖京津冀区域。在天津,我们公司马上就要开展服务,河北在选址方面比较纠结,因为该省面积大,服务网点开设在石家庄、唐山还是其他地方需要进一步评估。
北京商报:日医在中国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
增田崇之:因为包括提供养老服务的家政人员,在中国的地位很低,介护的理念还没有被社会普遍接受。当然,我们希望能改善这个产业,让养老服务逐渐成为相对更高层次的服务,但这需要较长的过程。短期内,为了保证企业利益,我们的目标人群锁定在富裕阶层,未来希望高端养老服务能够更为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