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对中国经济担忧越来越多,但还不至于陷入到日本上个世纪90年代“失去的十年”式的经济停滞。不过,消极且争议的论调仍然存在。
2008年,中国的非金融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150%,如今这一数字上升到255%,三分之二的债务增长集中在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由于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储蓄率——自2007年起至今,中国国内储蓄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人们对其攀升的债务并不感到意外。但是,拥有高储蓄额的经济体往往存在高投资,而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不足,2015年股市泡沫破碎更证明了这点,这突显了银行信贷在中国投资热潮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若要对债务大幅度增长的风险做评估,以日本做对照,尤其有借鉴意义的。2015年下半年,日本的总负债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0%,比中国高出140个百分点。但是,自2007年起至今,日本的国内储蓄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由于日本拥有如此高的储蓄率,可以看做是以资抵债了。这意味着,面对国外投资者引发的资金外流,日本还是有能力应付的。
从对比来看,中国自2007年以来的储蓄占比是日本的两倍,这一结果对其负债紧张的经济而言可以说是一颗定心丸。2016年初,中国因对资金外流和货币风险束手无策而感到恐慌,全然记不起拥有强大的储蓄额。担心中国经济因债务危机而硬着陆,其实是恐惧被过分渲染了。
经济上的行尸走——肉僵尸企业也是中国当下的热点话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作为日本“失去的十年”里最关键的一环,僵尸企业受到“长青”的银行资助得以维持生计,而这些由不良贷款撑起来的伪装,最终拖垮了日本银行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僵尸企业和僵尸银行相互勾结,暗中为害,把控实体经济命脉,导致产能急剧下降,日本经济如今仍处在恢复当中。
在近期的公开言论中,中国领导人明确提到了中小僵尸企业。与日本近十年来一直否认僵尸企业存在的态度不同,中国政府动作相对迅速,在煤炭和钢铁这两大关键产业中及时出手,并表示会继续治理水泥、玻璃和船舶业。
中国的恶性借贷也会让人想到日本经济走过的路。中国官方所称的上市银行1.7%的不良贷款率不过是冰山一角。深藏在水面下的,是“特别注意等级贷款”,该借贷者处在还款困难的早期阶段,与影子银行产业不良信贷一起,将中国的不良贷款率提升了约8个百分点。如此一来,中国政府最终需要向银行体系注入资金来挽救大局。
这些在中国政府里早已不是不可告人的秘密。五月初《人民日报》对“权威人士”的一次采访中,公开激烈讨论如何避免走进类似日本借贷危机的死胡同。权威人士强调,中国借贷和“僵尸”问题之间潜伏的关系很可能导致经济进入像日本那样的“L型”增长阶段。
这直击问题核心。对中国来说,如果失去25年的发展期(也许还不止),将是个难以接受的结果。但是,即使提前预测到未来,也无法保证中国不会落入日本式的经济陷阱。
经济改革成了决定性因素,是重中之重。日本在1990年代经济结构改革失败了,就是一个例子,同时这也成了当前“安倍经济学”复苏计划的一个严重障碍。不同于日本,中国的战略则侧重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及再平衡。但最终,改革的成功与否还在于中国领导人与既得利益集团斗争的决心。
关于作者:
史蒂芬·罗奇,就职于耶鲁大学,为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写过《不平衡:中美的相互依赖》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