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金融顾问委员会成员沈联涛和国际金融论坛主席肖耿8月31日在《日本时报》网站刊登题为《中国消费社会的形成》的文章称,中国正在从制造业推动型和出口引领型经济体向服务和国内消费为主的经济体转型稳步进行。这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球经济未来都是利好消息。
文章称,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联合出版的《中国商业蓝皮书(2016年至2017年版)》便描绘了上述变革。在经历十多年两位数增长后,2015年,中国零售市场总额达到30万亿元人民币。最终消费支出开始攀升,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6.4%。上述蓝皮书预计到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能达到50万亿元人民币。
这一转型的关键推动因素之一是互联网技术。基于对公共基础设施大量投资,譬如港口、机场、公路、铁路和通讯,互联网现正在不断迅速扩大中国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同时降低成本、加快运输。因此,中国网络零售近年来出现激增,从2012年占全部零售的6.3%增至2015年的12.7%。到2020年,中国所有零售交易将有40%通过网络进行。通过手机网购从2011年的仅1.5%增至2015年的55.5%,并可能到2018年达到73.8%。
中国现已超越美国建立全球最大网络销售市场。其增速已达33%左右,也是此类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尽管互联网使用率上升——中国网民数量从2008年的2.53亿增至去年的6.88亿——但仍有进一步扩张的充分空间。
文章称,上述进展反映出创新能够在不大兴土木和维护昂贵实体产业的情况下实现广泛消费。事实上,移动销售增长一直由低收入消费者推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有超过81%的互联网活动是通过移动设备发生的。
一项关键创新是阿里巴巴这种多边平台,它们通过提供生产、物流、分销和支付渠道挑战传统商业模式——并且大获成功。2016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宣布其在中国零售市场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达49%,而另一家网络平台腾讯报告称增长率为52%。
随着中国电子商务平台变得愈加全球化,这些平台可能影响到国际贸易中大型跨国公司的主导地位。2015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总额已增至5.2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总贸易额的17.6%。明年,这一数字可能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占全部贸易额的23%。
文章称,对中国来说,这种增长是利好消息。的确,在许多传统行业表现放缓之际,网络零售可能是经济的救命稻草。
文章称,无论出现什么挑战,事实是一个以本地消费者为基础的繁荣中国将有助于形成——并且塑造——一个繁荣的全球经济体。人们可以将其归功于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