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隅良典(新华社/路透)
斯德哥尔摩时间3日中午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发现细胞自我吞噬的机制。
“大隅教授在自噬领域的研究工作声望最高,此前不止一次被诺奖提名,获奖是早晚的事。”作为同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胡荣贵表示。他认为,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少有东方学者取得如此大的领先地位。
据了解,细胞自噬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理现象,但直到最近5至10年才真正被重视。临床医学专家指出,原来普遍认为,自噬只是细胞自我吞噬、新陈代谢的自然现象,但近年来发现,其在细胞饥饿、应激、感染状态下起到重要保护作用;另一方面,自噬又可能在肿瘤发病中发挥作用,便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当细胞受到应激或病原体刺激时,自噬同样被激活,通过清除由于应激或感染而受损的细胞器或颗粒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与中国同行交流甚密
胡荣贵与大隅良典交集不少,“他来中国很多次了,对中国非常友好”。早在2009年,胡荣贵从加州理工学院海归不久,亚太分子生物学大会在沪召开,大隅良典携太太来华,便恰由胡荣贵实验室接待。
事实上,大隅良典与中国同行学术交流甚密,甚至在中国期刊发文,还提供实验试剂等。目前,中日韩三国自噬学术论坛每年在东道国轮流举办,大隅良典每届必到,去年在华举行也是如此。同在去年,他在我国《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的“自噬专刊”上发表署名文章,回顾细胞自噬研究发展。这也是中国主办的影响因子最高的国际学刊之一,编辑部就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
胡荣贵说,正是由于大隅良典的工作为学界打开了自噬机制的大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这一领域研究,而研究越发深入,就对自噬作用之大有了愈加深刻的认识。目前,中国学者对此也有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比如北京生科院张宏等以多细胞生物——线虫作为模式,相对于大隅良典的单细胞生物酵母模式,又发现了新的自噬调节因子。同样,胡荣贵所在的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则在自噬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中颇有建树。此外,清华、浙大等科研单位均在不同方向上进一步研究自噬。
鼓励华山医院课题组
在皮肤病领域,细胞自噬的机制也已开始被国内重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项蕾红教授领衔的团队,在国内最早开始研究自噬在皮肤疾病中的作用。课题组陈力博士正在开展“关于LED光与色素性皮肤病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研究过程中,专家们发现LED光可减少色素合成,有望用于治疗黄褐斑等色素沉着为主的皮肤病,这一应用机制可能与细胞自噬有关。
华山医院皮肤科张成锋副主任医师介绍,课题组与日本合作方严向红博士长期合作,在皮肤光老化、色素性疾病等研究领域定期进行探讨。去年,课题组在进行LED治疗黄褐斑的研究中,通过透射电镜的观察,发现自噬可能是其中重要的调控机制,于是就请严博士将图片发给大隅良典教授请教。大隅良典教授对该自噬现象表示认可。由于他主要研究酵母自噬,因此,他鼓励课题组多研究自噬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方向,并且将自己有关自噬发生机制的总结演示稿发给课题组研究院以供参考。大隅良典表示,非常高兴能看到自己的研究内容有希望广泛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中。
细胞自噬用于肿瘤治疗
细胞自噬与肿瘤之间的关联,也被诸多医学科学家所关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贾立军解释,在抗肿瘤放化疗过程中,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保护性细胞自噬。肿瘤细胞面临治疗杀伤时的这一“自救行为”可以促进肿瘤存活,避免自身死亡或者最大限度推迟死亡,这提示如果能够有效阻断肿瘤细胞自噬应答这一“自救行为”,有望增强抗肿瘤治疗的效果。
贾立军进一步阐述,鉴于细胞自噬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耐药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干预细胞自噬应答有望抑制肿瘤发生发展或者改善肿瘤治疗效果。比如,针对已经明确证实的抗肿瘤放化疗,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保护性自噬这一耐药机制,联合应用自噬阻断剂在荷瘤动物模型上可以显著增强抗肿瘤效果。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临床试验网站发布的信息显示,联合应用自噬抑制剂与放化疗手段的人体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之中。这种联合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旦获得充分证实,将有望改善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记者:徐瑞哲、顾泳、黄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