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元加息预期加强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央行都在抛售美国国债,我国央行抛售最狠,10月18号美国财政部数据表示,美国国债最大老板中国自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为了减缓人民币贬值,共计卖出5700亿外汇资产。但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我国正在快速增持日本国债。《日本经济新闻》援引日本财务省的数据报道称,今年1-8月期间,中国净购买了近9万亿日元的日本国债,较去年增长了逾两倍。这在外界看来是“抛弃美国联合日本”。
中国对美债狂抛却大手笔购日本国债 中印拯救全球经济
各国央行对美债下手 美债失宠
当全社会都在关注美国大选时,我们注意到一件更严重的事,远比特朗普和希拉里之间的口水仗重要的多。各国央行都在对美债下手了,美债已经失宠,不再是香饽饽。
数据显示,中国外汇储备8月减少了160亿美元,降至3.19万亿美元,此前曾在2014年达到近4万亿美元的峰值。今年9月,中国外储又下降190亿美元,跌到了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
不只中国,作为第二大美债海外持有国,日本8月也减持106亿美元,持债规模缩至1.14万亿美元。沙特连续第七个月减持,至930亿美元,为2014年夏天以来最低水平。
中国为什么要抛售美国国债,这一点很明显,是因为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过大,为了把汇率贬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和变动速度,中国央行必须抛售美元,才能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事实上,这是让前十多年流进中国的外汇流出去,尽管这样会让流出去的资金有赚头,有时候可能还会大赚,但不得已而为之。
上周奥巴马任内最后一次汇率报告拒绝给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本周美国政府重申,中国此举的目的在于支持人民币汇率,防止本币出现伤害全球经济的快速贬值。
中国快速增持日本国债
为达到外汇储备多样化的目的,中国在大肆抛售美债的同时,正在不断增加对日本政府债券的购买。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中国增持日本国债约8.9万亿日元(约合866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三倍,与此同时,减持美国国债约480亿美元,其中8月减持337亿美元,为2013年来最大降幅。中国为何减持美国国债、增持日本国债?这种“新局面”能持续多久?
日本中央银行金融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瑞穗实业银行(中国)独立董事许少强告指出,在整体外汇储备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减持美元资产、增持日元资产主要还是出于国家外汇储备资产配置和避险的考虑。
他分析认为这次调整资产配置的出发点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对美元加息预期涨幅不大,相较之下更看好日元;另一种可能是,过去美国国债持有太多,非美元外汇储备占比较少,尤其可能是日元配置较少,加上近期日元比较强劲,而作为避险货币,日元的表现也比较稳健。但他从汇率的角度分析说,很多人都认为美元比较坚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确定日元今后就一定会走强,因此很难断定这种配置是否是收益导向的,其今后的可持续性也是不确定的,还是分散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日生基础研究所高级经济师上野刚志认为,中国正在分散美元资产。
对中国来说,除了分散投资目的地之外,增持日本国债也是有利可图的事情。今年以来,形成了中国能够以非常有利的条件将手里的美元兑换成日元的局面。即便投资日本的短期债券,也能够确保获得实际的利益。未来中国是否会继续大规模增持日本国债还不得而知。
中国和印度挽救全世界?
据外媒报道,加拿大著名经济学家David Rosenberg近日发表了对全球经济、全球新兴经济体的看法。这位享誉盛名的经济大佬对中国和印度经济形势非常乐观。他认为中国和印度作为新兴经济体挽救了世界经济,给全球经济带来一股向上的力量。他也反对目前媒体和专家对欧洲经济的唱衰,欧洲还有救。
David Rosenberg指出,“东南亚国家正在发生一些有趣的改变,甚至部分拉丁美洲国家和印度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Rosenberg认为全球经济将在明年,甚至是未来两年都将可能上涨,而不是下跌。问题在于增长幅度有多大,以及增长是否能够持续。
他认为,中国经济数据真实可信。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正在得到改善,与此同时,他很看好印度股市。Rosenberg表示,“印度当前的储蓄率非常高,印度的储蓄率有大幅下降的空间能。此外,当前印度的实际利率高达3%。因此印度还有宽松的空间。”
在日本经济崩溃之后,印度成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印度的经济就此崛起,已成为全球经济罕见的亮点之一,最近几年,印度经济表现很抢眼,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5年印度GDP同比增速达7.6%,领跑全球。
印度也是中国的机遇,印度庞大的人口以及作为迅速成长的新兴市场,无疑是中国企业新的潜在消费市场,国内有竞争力企业可以到印度进行投资或并购,开发这一市场,印度落后有待改进的基础设施也为中国提供了化解产能过剩的潜在可能。两国可以通过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共赢从而带领全球走出经济低迷期。你怎么认为?留下您的看法
本文由伍氏理财(微信wslc158 )分析师团队独家策划,转载请注明出处。以上内容供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套单锁单操作不理想可与本人沟通交流。
文/伍氏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