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信息网1月10日报道 日媒称,2016年11月在大阪举行的研讨会上,日本学术振兴会学术系统研究中心顾问黑木登志夫提出警告说:“日本已沦为学术研究造假大国。”
据《日本经济新闻》1月9日报道,黑木是生命科学专家,曾任岐阜大学校长和日本癌学会会长。2014年理化学研究所干细胞事件发生后,黑木开始关注学术研究造假问题,一直在跟踪这方面的情况。
日本出现严重的学术造假是在2000年以后。
根据监控全世界科研论文撤回情况的网站数据,在撤回数量居前十位的学者名单中,日本人占两席。其中一人是蜚声国际的东京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加藤茂明。据东京大学方面的调查,他领导的研究室有30多篇论文被认定涉及学术造假。
东京大学2014年发表的报告称,学生们在研究室接受强制命令或指导已是常态,“即使很勉强,也只有答应下来”,捏造或篡改数据的情况非常严重。那里存在着过度重视在著名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风气。
这并非特例。东京的一位研究生也反映,“与其他研究室几乎没有交流”。
而这种状况是外界难以注意到的。
近畿大学讲师榎木英介对病理学界的学术造假问题颇为了解,称“研究室仿佛是黑公司,成了滋生学术造假的温床”。
这个问题也跟研究人员希望确保岗位和资金有关。
日本从1996年度开始启动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每5年设定一个大方针,战略性地投入研究经费并增加附带任期的职位。
2004年度国立大学成为法人后,支持基础研究的运营费用减少。领导研究室的教授们忙于争取课题费,职位不稳定的年轻研究人员则追求在短期获取成果。
在这样的环境下,必须写出引起周围注意的论文的焦急情绪占了上风,于是滋生了学术造假事件。可以说,过度看重岗位和资金也是导致日本科研能力下降的原因。还有看法认为,日本科学技术政策产生了副作用。
对于学术造假产生了危机感的文部科学省,将采取加强伦理教育、促进数据的合理保存等对策。科研经费的主要提供者日本学术振兴会在2015年制作了学术伦理教材。
1992年美国设立了学术诚信监督部门,积极推进伦理教育,日本也是借鉴了美国的做法。
然而,仅靠这些工作不可能轻松解决问题。东北大学原校长阿部博之认为,学术伦理还必须自下而上地认真落实。
在风清气正的环境里,研究人员应该重视有想象力的观点并对其进行研究,再把得出的数据正确反馈给社会。阿部博之强调说:“这种顺理成章的研究工作有助于推动科学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