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智元编译
来源:日经新闻,福布斯
编译:文强 张易 刘小芹
【新智元导读】《日经新闻》日前刊登消息,近年来中国引领了 AI 相关专利申请的增长,美国总申请数量最高,日本明显落后。日本统计公司表示,中国 AI 专利申请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福布斯》昨天刊文,认为中国这一波 AI 增长与抓住了 ImageNet 机遇离不开。来看具体数字。
据一家日本公司 Astamuse 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中国引领了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的增长,虽然美国总共的申请数量迄今为止仍然是最高的。
这家总部位于东京的公司统计显示,从 2010 年开始的 5 年间,中国的总体应用比 5 年前增长了约 190%,升至 8,410 件。这是被调查的美国、中国、欧洲、日本和韩国等10 个国家和地区中增长最显著的。
相同时期内,美国的申请量增长了26%,达到了 15,317件,总数最高,而日本的申请则下降了3%,总数为 2071 件。
与日本政府关联的新能源和工业技术开发组织(Government-affiliated 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总干事 Shigeoki Hirai 指出,中国的增长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也是如此。
Hirai 说:“中国在诸如深度学习等热点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不只是数量增长。”
随着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到技术开发的竞赛中来,自 2005 年以来在接受调查的国家中,AI 专利申请总数已达 6 万多件。
相比于 2010 年,2014 年这一数字上升了约 70%,上升到 8,205 件。相关数据每 4 年统计一次,2014 年是目前能够获得完整数据最近的一年。再来就是即将到来的 2018 年。
Astamuse 技术情报部门经理 Nobuaki Kawaguchi 表示:“2015 年和 2016 年的应用数量应该高于2014年,创下了历史新高。”
AI 专利申请数量:中国猛增、美国保持领先,日本数量下降
1. 中日美等十大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数量大幅增长
10个国家和地区 AI 专利申请数量总合,从 2000 年到 2014 年增长了 70%。
根据 Astamuse 对日本,美国,中国,韩国,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巴西,以色列,欧洲 这 10 个主要国家/地区专利申请数量的分析,2014 年申请 AI 相关的专利总数为 8205 件,这比 2010 年的 4792 件提高了 70%。Astamuse 技术情报部门经理 Nobuaki Kawaguchi 说,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是继 1950 年和 1980 年之后的第三次繁荣,“在 2015 年和 2016 年,申请将超过 14 年的纪录,创造历史新高。”
2. 中日美三国 AI 专利申请数量对比
2010 年—2014 年 5 年间的 AI 专利申请数和 2005 年—2009 年的比较
“目前中国的 AI 专利申请大幅增加,” Hirai 先生指出,“成为全球 AI 专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2010 年到 2014 年,中国的总申请数是前 5 年的 2.9 倍,升至 8,410 件。而从 2005 年到 2009 年,中国总申请数是 2934 件。同一时期,美国的总申请数从 12147 件上升到 15317 件(上升 26%),而日本则从 2134 件下降到 2071 件(下降 3%)。
3. 中日美 AI 专利申请机构
让我们看着美国、中国和日本三国中,哪些机构提出的 AI 专利申请最多。在美国,IBM、微软、谷歌三巨头对申请数量的贡献遥遥领先。
美国、中国、日本的AI专利申请数量(2006~2016年合计):统计对象是有专利局的国家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调查机构:atamuse
美国:既有老将,也有新兵
IBM 的专利申请数量高居榜。它的 Watson 正推动医疗领域的变革。Facebook、Adobe 这样新开拓出 AI 业务的“新兵”也表现不俗。
中国:国企和大学名列前茅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排名都很靠前,Hirai 指出:“现在,中国在深度学习领域取得的突破非常了不起。批评中国只在数量上获得了提升是不正确的。”
日本:专利申请提出数量最多的是 NTT 和 NEC
在日本,提出的专利申请数量比较多的是 NTT、NEC等历史悠久的大公司。虽然与美国的企业相比,日本企业的提出数量较少,但NEC数据科学研究所所长山田昭雄认为,“美国企业的优势在于,搜索、SNS等企业所拥有的 B to B的大量数据作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但日本企业所拥有的B to B数据量并不输于美国。”
美国、中国、日本的AI专利申请数 Top 5 机构(2006年~2016年合计):美国、中国和日本的专利局收到的专利,图中圆的面积越大,表示申请数越多。调查机构:atamuse
下面是更加具体的数字——
AI专利申请数量按国别排名(2006年~2016年合计):美国、中国、日本各专利局,根据该国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提出的专利申请数量进行排名
4. 论文共同作者国籍排名:中美合作密切
因为论文内容与专利有关,再来看论文发表情况。
从 2011 年到 2015 年,AI 相关论文的国际合著率。统计对象是发表在全球主要论文期刊上的 AI 领域的论文,综述月 93000 篇。例如,图中显示,美国的研究机构或个人作者参与写作的论文中,有 12.7% 的共同作者之一是中国的机构或个人。
从 AI 论文的“国际合著率”来看,美国和中国之密切联系很鲜明。NEDO截至2016年5月的调查显示,从 2011 年至 2015 年间,美国作者的 AI 论文中,有 12.7% 是与中国人合著的,位列第一名。第二名的英国只有 5.1%。同样,中国作者的 AI 论文中,合著者国籍首位也是美国。
福布斯:中国 AI 崛起,因为抓住了 ImageNet 这一机遇
或许,证明中国在 AI 领域崛起的最佳证明之一,便是我们在 ImageNet 竞赛上取得的成绩。
《福布斯》报道称,在今年的 ImageNet 竞赛中,27 支参赛队伍里超过一半都来自中国,企业和高校都有,并且最终结果排名前几的也都是中国团队或华人。这基本是去年赛况的重现:2016 年,参与 ImageNet 竞赛的 84 支队伍中,华人科学家占了一大半。
当然,文章写道,诸如谷歌等领先 AI 玩家(也是 2014 年 ImageNet 冠军)并没有参加最后几届 ImageNet,但最后几年 ImageNet 参赛情况恰恰反映了中国对于 AI 工作的热衷以及认真程度。
2017 年 ImageNet 竞赛物体检测项目,最佳平均准确率比去年有了大约 6% 的提升(从 66.3% 到 73.1%)。其中,
用提供的训练数据进行物体检测,前三名都被 BDAT 团队包揽,DBAT 团队由 8 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成员和 2 名帝国理工学院的成员组成
使用额外训练数据进行物体检测,前两名是 BDAT 团队,第三名是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奇虎 360 组成的 NUS-Qihoo_DPNs(DET)
ImageNet 竞赛的另一个子项目物体定位,
a. 使用提供的训练数据进行分类+定位,结果
根据定位错误率,第一名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奇虎 360 合作团队 NUS-Qihoo_DPNs (CLS-LOC)。第二名、第三名来自 Trimps-Soushen(公安部三所)
按照分类错误率,中国公司 Momenta 与牛津大学合作团队提交的结果包揽了前四名
b. 使用额外训练数据进行分类 + 定位
按照定位错误率排列,第一名、第三名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奇虎 AI 研究院的合作团队 NUS-Qihoo_DPNs (CLS-LOC)。第二名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伦敦帝国理工大学合作团队 BDAT
按照分类错误率排列,结果类似:第一名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奇虎 360 NUS-Qihoo_DPNs (CLS-LOC),第二、第三名是 BDAT
第三个子类,视频中的物体识别:
a. 给定训练数据条件下,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悉尼大学合作团队 IC&USYD 包揽前三名。值得一提,IC&USYD 总共 6 名队员中有 5 名是华人
b. 使用额外训练数据,
按照识别出的物体种类排名:IC&USYD 仍然是第一,新加坡国立大学、奇虎360、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合作团队 NUS-Qihoo-UIUC_DPNs(VID)第二,第三名 GeorVision 成员来自南洋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伯克利、北航、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11 名团队成员全部是华人
按照平均准确率排名:第一名和第二名是 IC&USYD;第三名 NUS-Qihoo-UIUC_DPNs(VID)
c. 视频物体识别/追踪,IC&USYD 第一和第二,NUS-Qihoo-UIUC_DPNs 第三
去年的 ImageNet,
物体检测:CUImage(商汤科技和港中文)包揽所有子项冠军所有子项
物体定位:公安部三所包揽所有子项冠军
视频物体检测:NUIST(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包揽所有子项冠军
可以看出,在过去几年,ImageNet 已经成了中国团队的竞技场。
上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 2020 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
到 2025 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到 2030 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正如上文所说,2018 年将迎来又一次的完整统计数据,届时更新的统计数字,包括 AI 专利数量和应用成果,让我们拭目以待。
编译来源:
https://vdata.nikkei.com/newsgraphics/ai-patent/
https://www.forbes.com/sites/aarontilley/2017/07/31/china-ai-imagenet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新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