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经新闻》网站报道,随着日本制造业接连爆出产品质量造价丑闻,日本政府拟采取行动加大对发生类似行为企业的处罚力度。 日本经济产业省目前正在草拟一份《工业标准法》修正案,并计划在明年1月向日本国会提交审议。 上述修正案中的核心内容是,政府方面将把一系列违反《工业标准法》行为的上限处罚金额提高至1亿日元(约合882900美元)。目前违反《工业标准法》的顶格处罚措施为处罚金100万日元或判处犯法者1年刑期。 根据《工业标准法》的规定,所有通过公开认证组织评定质量合格的产品被允许在产品表面张贴“日本工业标准(JIS)”标识。此标识被认为是日本政府对产品质量认可的标志,此外消费者对于张贴有JIS标识的产品也认为其符合高标准的质量要求。 然而近几个月以来,神户制钢、三菱材料以及东丽工业等日本企业接连爆出伪造质量检验数据并将未达到合约规定质量标准的产品交付给客户的丑闻。 在神户制钢所曝出的丑闻中,有报道称神户制钢的数据造假行为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通常情况下,有资质的质量督查组织每三年对产品制造设施以及企业质量管控系统进行核查以确保被查企业符合JIS的要求。然而上述核查手段未能发现神户制钢及其他企业所实施的数据造假行为。 东京大学荣誉退休教授、质量管控专家Yoshinori Iizuka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被查企业篡改了数据或有意处理了原始文件,核查人员想要发现其中存在的作弊行为并不容易。” 上述修正案中还增加了将企业内部管控系统(包括是否有多位员工从事质监工作、质检环节未受到任何干预等)作为通过JIS评估的前提条件之一。 日本政府已经着力向企业施加更多压力以杜绝企业作弊造假事件的发生,而另有观点指出对质量认证督查组织工作能力的评估和强化也有助于彻底解决企业界的造假顽疾。 |
日本政府拟提高违法成本 以期杜绝造假事件再度发生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