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媒:东盟之前被高估了,日本制造商要重新看待中国
【文/观察者网 陆雨聆】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于是在21世纪初,大量日本制造商选择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转而把东南亚新兴经济体作为海外投资的“大本营”。
然而昨日(12日),有日媒刊文称,中国如今的政策让这一现象发生了转变。“东盟以前被高估了,但不会发生第二次”,这些一度“看走眼”的日企,正渐渐回流中国。
先来看几个例子。《日经亚洲评论》12日介绍称,上个财年,日本大型传动产品制造商安川电机(Yaskawa Electric)在中国的销售额暴增约30%,达到了9.4亿美元。
刺激销售额的主要原因,则是因为中国对生产智能手机所需的零件和机器人“望眼欲穿”。“至少在2025年之前,中国的商业环境应该都会很好”,该公司称,如今形势一片大好,很大程度都要归功于“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政策。今年晚些时候,他们打算在江苏再开一家新工厂。
安川电机生产的机器人 图源:《日经亚洲评论》
安川电机的竞争对手、日本数控系统巨头发那科公司(FANUC)也在3月公布了2017财年年度报告。他们在中国投资远比其他地区活跃,“战果”也更是“辉煌”:全年销量增长一倍有余,总收益达到了65.72亿美元。
而知名半导体厂商罗姆公司(ROHM Semiconductor))也表示,中国是环境友好型家用电器和电动汽车的重要市场。就靠卖节能空调和汽车,该公司上财年的收益同比增长了12.8%。
其实多年来,海外制造商选择投资中国的一大原因,就是看上了这里巨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
美国制造商在东莞的一个车间 图源:美国《外交政策》杂志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不占“优势”了。于是在21世纪的头10年,大量日本制造商在不退出中国市场的同时,把业务重点转向了东南亚。这就是所谓的“中国+1”战略。
“中国+1”战略进展得如何呢?
日本帝国银行去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在东盟国家投资过的日企就达到了11328家。从少到多依次为:缅甸(296)、菲律宾(1334)、马来西亚(1672)、印尼(2021)、越南(2527)、新加坡(2821)和泰国(4788)。其中,43.5% (4925)家属于制造业。
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普华永道则称,2015年,日本并购东盟国家企业的总价值达到45亿美元。但到了2016年,他们的兴趣猛然下降,仅仅并购了价值27亿美元的企业。
因为,他们发现还是中国更好。根据日本瑞穗综合研究所今年发布的“盈利满意度指数”调查,中国商业环境正变得越发稳定,投资者的心里也越来越有底。“中国制造2025”极大地刺激了投资、加快了生产,还列出了节能环保、信息技术、农业机械等重点领域。正如同安川电机等企业的反馈,越来越多的日本制造商对自己在中国赚到的钱感到满意。
《日经亚洲评论》报道截图 下同
自2007年开始,瑞穗每年都会更新这张图表。去年的指数统计于今年2月,瑞穗共调查了1052家资本多于100万日元(约合91000美元)的日本制造商。可以看到,去年是中国首次大幅反超东盟,也是首次回到正数。
其他发达国家也非常看好中国市场。大众、通用等汽车制造商自不必说,英特尔在大连不断增加投资;去年,世界最大的化工厂之一德国巴斯夫集团(BASF),也在南京建了新基地。
“我们要重新看待中国了”,瑞穗的高级经济学家佐古直言,“东盟之前被高估了,但这不会发生第二次。”
“我们之前一直在纠结,把产品附加值太低的工厂关了拉倒”,三菱UFJ研究咨询公司的高级顾问横冢说,“但‘中国制造2025’里提到的行业,一定会有所发展的。”
而鉴于中国去年经济增长率达到6.9%,其他行业也都希望能在中国“分一杯羹”。去年,日本方便面巨头日清食品在浙江平湖开了新工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过,这些日本制造商在回流中国的同时,可能不会过多放弃东盟市场。报告显示,问及“潜力最大的地区”时,回答“中国”的比例比前年增加了1.4%,而回答“东盟”的比例则下降了1.3%。
此外,调查中还有一些关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的经济状况”和“中日关系”的问题。与2016年的结果相比,不少日本制造商开始担心,会争不过中国本土制造商。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毕竟是在2月份进行的。此后的中美贸易之争会不会影响日本制造商的心态,犹未可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