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世界杯开赛的第七天,又是以一场爆冷作为了开场白。拥有众多高水平联赛一线球员的哥伦比亚竟然会输给他们从未输过的日本队。这场比赛,裁判的判罚又成为了决定比赛走向的关键因素。但是,作为亚洲最后一支出场的足球队,日本队的出色发挥才是他们赢下比赛的关键原因。
另外一个没想到,刚刚上任的西野朗竟然会排出一套留洋阵容。整支日本的先发队员中,除了鹿岛鹿角的昌子源以外,全部都是在海外联赛效力的球员。熟识日职联赛的西野朗,竟然会放弃常规日职球员打造的中流砥柱,改用一批很少在一起踢球,甚至有些许陌生的队员,这真的是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不过,从比赛一开场,这支让人有些陌生的日本球队却表现出了大家熟悉的状态。
红牌的非战斗性减员,大大降低了哥伦比亚的攻防效率。但从比赛一开始,日本首先占据了场上的主动。而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防守场面:哥伦比亚的每一次中路传导都会伴随着日本球员的各种夹抢,各种2打1,3打1甚至4打2的局面不时地出现,哥伦比亚几乎丧失了中场渗透的效果。而当哥伦比亚变成10人应战后,中场的推进效果已被边路的突破和大脚长传完全替代。日本队完全占据了中路的主动权,以中路为枢纽,让边路做出更多理想的渗透效果。哥伦比亚并不是一支以防守见长的球队,更何况他们还缺少一人。
一个有意思的数据,在上半场比赛结束后,日本的整体奔跑距离竟然还多于哥伦比亚。理论上,在10打11的情况下,这样的跑动距离数据应该是相反的。或许,在上半场哥伦比亚的巴里奥斯上场后,佩克尔曼已经把决胜的目光放到了下半场,他想等待的是日本队的体力提前透支,而那时J罗就是他决胜的砝码。
果然,下半场的日本队出现了体力问题,哥伦比亚渐渐拿到了一些中路的控制权。J罗出场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晚一些,但却如同我们想象的一样很见效。哥伦比亚的中场组织渐渐展现出效果,控球时间也随着J罗的覆盖范围,逐渐增长。然而,当本田圭佑替补登场后,场面又再度出现了平衡的局面。
在前场,本田圭佑很快带动起日本的边路效果,这让本身就疲于攻防两端不挺往返的哥伦比亚边路球员苦不堪言。日本队不断地侵袭前场,终于出现了效果。当大迫勇也顶入那粒精彩的头球,比赛基本上也就宣告了提前结束。
有关亚洲巅峰球队的争论,总是一个话题。但其实,日职联赛成为亚洲顶级联赛,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样在没有稳定时间磨合的情况下,日本球队可以依赖不同的教练思路,不同的球员搭配,发挥出相同的效果。或许,日职常规的技术打法早已深入到每一个日本球员心中。如此单一的战术变化,可以在机会到来时,牢牢地把握住,也算是一种水平的提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