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再思日美贸易和金融摩擦 |《财经》论衡)
美国在贸易和金融方面对日本的打压,对日本影响是中性的
2010年9月15日,日本政府和央行在东京外汇市场进行市场干预,以阻止日元继续走高。这是日本政府六年半来首次干预外汇市场。图/视觉中国
李海燕/文
笔者从1995年-2010年在日本学习和工作,2015年-2017年又作为中国公司的外派人员常驻日本开展投资工作,长期关注和研究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日美贸易和金融摩擦问题。
最近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备受社会关注,笔者从自身的学习和思考,以及在日本生活工作时候的实际体验出发,期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不同的视点和角度。
总的来说,不能把日美贸易和金融摩擦简单模式化,比如把日美贸易和金融摩擦理解为美国对日本的打压,日本逆来顺受,所以有后来的泡沫经济和日本长期的经济低迷和徘徊。日美贸易和金融摩擦对日本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有负面的影响,但也给日本带来了一些非常正面的东西,对日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许多正面的帮助。
广场协议如何成了背锅侠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国家出版了不少带有“货币战争”“金融战”“金融史”标题的书籍。许多人对过去的一些所谓的金融战津津乐道,好像银行家和顶级投行在主宰全世界的一切。
笔者收集了上世纪70年代以后关于日美贸易和金融摩擦的100多本专业书籍,其中大部分是日本出版的。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20多年中,日本学者也发布了许多研究和反省的著作。在日本的研究学者出版的专业书籍中,几乎没有一个著作把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和之后的长期经济低迷简单归结为1985年的广场协议和之后的泡沫经济的破灭。当然,也没有哪一个著作能够回避广场协议,毕竟广场协议是最大的一个诱因和转折点。
一个社会的发展往往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不是一个因素就能决定一切。其实我们说广场协议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签署广场协议的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五个发达国家。
之后,日本、德国、英国、法国都介入了外汇市场,主要发达国家货币都对美元升值了。而之前1971年8月15日的尼克松冲击以后,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对美元也全部都升值了。
日本和德国当时经济发展情况比较好,对美国出口量也是最大的两个国家。日本和德国升值幅度最大最快。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发生了严重的泡沫经济,但是第三大经济体的德国就没有发生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诞生与当时日本央行金融政策的失误和国家整体对日本实力的过高估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层次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战后日本的产业体制已经出现了制度性的疲劳。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的主要公司的利润率就一直在下降。80年代初期日本许多公司走向理财或者多角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就在这里。
另外,我们需要考虑日元过快的升值是不是只给日本带来了泡沫经济和企业成本的攀升,没有对日本带来任何的好处。
笔者认为,日本和美国在贸易和金融的摩擦,在上世纪80年代的十年间,非常快地促成了日本的国际化,并且逼迫日本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加高端的产品。
换言之,日元升值的巨大外部压力促成了日本的产业升级。这对日本来说应该不是个坏事情。
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和人员在全世界范围的活动,很早就开始了。日本作为一个后起之秀,一直都是走贸易立国的路线,进口各种原材料和能源,加工成优质的工业品,出口到以美国市场为主的全世界。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的企业是基本不到外国开设工厂的,而美国的福特和通用汽车早在20年代就在欧洲设立工厂了。1980年之前,日本企业在海外主要是综合商社,主要负责向日本进口原材料,出口日本的产品,还有一些日本企业的销售代表处或者销售公司。
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和美国发生了钢铁贸易摩擦,80年代初发生了汽车贸易摩擦。日本的钢铁企业70年代初采取主动减少自己出口的方式(VER,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以及在美国当地和美国企业合资生产钢铁的方式来回避日美钢铁贸易摩擦。中国在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大量的日本企业也开始到中国设立企业。整个80年代,是日本企业走向全世界的十年。
战后日元和美元的固定汇率为1美元兑360日元,1971年以后稳步升值。日本普通国民都可以享受海外旅行的乐趣是1980年以后的事情。全世界的观光景点都能看的胸前挂着照相机的日本人。这和2010年以后中国人大规模出国旅游是很相似的。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日元升值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大部分还是因为美国要求的),日本国民能够更加方便、更加便宜地享受到各种各样的外国商品。这对国民的生活来讲,也不能说是坏事情。
日企是被美国贸易战和金融战打垮了吗?
我们许多中国人往往有一种感觉,由于美国发动了贸易战和金融战,所以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长期低迷,“失去了20年”。日本经济实力也不行了。
笔者的观点是,日本的泡沫经济的破灭对日本打击非常大,但是泡沫经济的破灭不是日本上世纪90年代长期经济低迷的唯一原因。而且,日本的一些行业,在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20年中,也一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直到今天也在全世界范围持有很强的竞争力。
美国在贸易和金融方面对日本的打压,对日本影响是中性的。可以说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也给日本企业和日本经济带来了一些好的影响。个人认为,美国对日本最大的打压,并不是贸易方面的打压。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经济长期低迷。泡沫经济留下来的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的解决一直到2005年左右才完全解决。日本国内几乎所有行业的规模都不同程度地缩小了。日本的消费者对日本的未来发展丧失了信息。日本的贫富差距有所扩大。
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IT革命风起云涌,如果说日本失去了什么的话,那就是日本失去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主导权。
我们看看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日美贸易摩擦和金融摩擦的几个重要领域,日本的产业水平发生了什么样子的变化:
钢铁行业。上世纪70年代初,日美发生钢铁行业摩擦。90年代以后,日本国内消费市场进一步萎缩,消费量下降。低端钢材市场被韩国、中国等国家侵蚀。其结果造成了日本国内钢铁行业的整合重组,新日本制铁公司和住友金素合并,川崎制铁和日本钢管合并。直到今天,新日铁住金公司从规模上讲,也是全世界第二大钢铁公司,技术上应该是全世界最高水平。
牛肉和柑橘类产品。柑橘类产品进口金额小,没有产生太大影响。美国和澳洲的牛肉大量出口到日本,但是日本的和牛树立了世界范围的声誉,价格是美国进口牛肉的数倍。和牛占据高端市场,美国和澳洲进口牛肉占据的是剩下的市场。
汽车行业。日本汽车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也顺利发展,目前综合实力可以说超过了美国和德国,位居全世界第一。丰田公司在2006年左右超过通用汽车,成为全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企业。
半导体行业。日本半导体行业上世纪90年代以后慢慢有所退步,但是在半导体设备和高管原材料方面依旧占据世界高端地位。目前半导体设备生产国家主要是美国、日本和荷兰(ASML)这三个国家。美国和日本依旧是全世界半导体产业链最全的两个国家。荷兰ASML主要是光刻机领先了全世界。日本半导体行业在80年代超越了美国,但是90年代以后被美国所超越,90年代在DRAM市场则被韩国所超越。
如上所述,也并不是所有和美国有贸易摩擦的领域都不行了。有一些领域,日本甚至更强了。有一些领域,日本虽然在数量上被其他国家赶超,但是技术和质量依旧是世界最好水平。
反观美国,除了半导体行业,其要保护的一些行业并没有恢复竞争力,上世纪70年代和日本有贸易摩擦的电视机行业甚至消失了。
日本和美国发生贸易摩擦的一些领域,日本虽然有所让步和妥协,但是并没有对日本的产业产生根本性的打击。液晶和电池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也一度是日本领先全世界的产业,但是最近几年衰落了,代表性企业夏普2015年被鸿海收购。日美液晶和太阳能电池产业之间并没有发生贸易摩擦,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日美贸易摩擦并不是影响日本产业发展的唯一因素。数码相机行业日本一度占据了近乎100%的市场份额。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数码相机行业不断萎缩。产业的起伏,是多个方面影响的结果。
也有一些日本学者在研究日美贸易摩擦的时候,提出过非常有意思的结论。那就是日本政府利用了来自美国的外部压力,开展了日本国内的改革,这个结论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是成立的。
笔者认为,美国对日本真正的打压是在军工行业,这对日本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民生贸易方面的摩擦并没有对日本造成根本性的伤害。在1945年以前,日本的军事工业是非常发达的。战后,虽然经过朝鲜战争,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发展抑制有所松动,但是整体上讲,对日本军事技术和实力的发展还是非常警惕的。通过对日本军事的压制,实现对日本政治的影响力。
这在多方面影响了日本的发展。在政治和外交上,减少了日本在国际政治中的选择和周旋的余地。在经济上,军工行业是科技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的推手。依照日本的工业实力,日本生产出世界领先的战斗机、大型民用飞机、核动力航母也是不奇怪的。没有如此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美国的压制。
美国引领了第三次产业革命。互联网最初也是美国为了军事目的而开发的,冷战结束之后,转化为民用产业。日本在计算机硬件方面虽然一直紧跟了世界潮流。互联网方面的落后,一部分原因在于军事领域被美国压制。
超越政经视角看日美贸易摩擦
中兴事件发生以后,网上一下多了许多研究过去日美贸易摩擦的文章。笔者认为客观评价日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后果,除了政治和经济的视角,还需要考虑产业特性、技术特性、文化特性的问题。在分析日本企业的成败得失和在考虑今后中国产业发展的时候,需要增加产业特性、技术特性、竞争格局、企业文化的视点。
可以从日本和美国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发生贸易摩擦最多的两个领域,汽车行业和半导体行业来谈一谈产业特性、技术特性、文化特性的重要性。上面谈到日本的汽车行业在贸易摩擦以后也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长,竞争力相反而是越来越强了。半导体行业是明显下降了,CPU领域完全没有。传统的一些半导体领域产量也被韩国和台湾地区超越。不同行业兴衰起伏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了终身雇佣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工业产品(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绝大部分是欧美企业发明的,但是日本导入技术、模仿生产之后,往往能够生产出更加小巧、更加便宜、更加耐用的产品来。这与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度和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日本战后形成了完美的工业生产体系,这个体系适合了缓慢进化的工业产品。但是许多时候,不适合崭新的创新和转型。
日本目前创立已经100年以上的企业有8000多家。是拥有百年长寿企业最多的一个国家。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日本社会的一个特性。这是一个缓慢进化、稳定发展的社会和体系。汽车行业已经诞生100多年了,是一个缓慢但是不断进化的行业。
日本的体系非常适合汽车行业的发展。一辆高端汽车的零部件有2万多个。我们谈到技术的时候,往往意识到的是专利。但是一个企业专利主要往往需要众多的工艺和knowhow。以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代表,企业内部积累大量的非专利性的技术和knowhow。
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性。日本战后体系是一个完美的工业生产体系。相反的,在互联网时代,日本的体系就显露出一些弊端。
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苹果手机的例子。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手机制造能力一直是全世界领先的。但是,日本企业并没有诞生出iPhone这样的产品。半导体行业的进化和发展速度,远远高于汽车行业。
在笔者看到的著作当中,不论是技术出身的研究人员,还是从事经济和经营研究的人员,都没有单纯把日本半导体行业的衰落仅仅归咎于日美贸易摩擦。长期在日本半导体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在分析日本半导体行业衰败原因的时候,甚至就没有提及日美贸易摩擦的问题。其代表论客为汤之上隆,他在日立公司长期从事半导体研发工作,之后转到大学从事半导体行业的研究,对全世界的大部分半导体企业的人员都进行过采访,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他把日本半导体行业失败更多地归因于日本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失误和技术路线的失败——过分追求高品质,在廉价的生产半导体的能力方面败给了美国和韩国。
日本的半导体芯片的生产企业大部分都是所谓的“综合电机”企业,主要是东芝、NEC、日立、富士通、索尼、松下等,这些企业经营范围非常宽泛。反观美国的半导体企业,往往是半导体专业公司。
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企业有一些优势,那就是可以用其他领域(比如家电)的利润来支撑半导体事业部的研发费用或者赤字。而且,本公司生产的半导体可以用到本公司生产的各种电子产品上。而美国半导体企业没有这个优势。
日本企业的这个优势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成了劣势。首先日本90年代以后不太景气,整体盈利变少,80年代的模式不能够继续。在DRAM领域,被韩国超过以后,日本的一些企业采取剥离半导体部门、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来企图抗衡美国和韩国,但是最后以失败告终。其原因并不是技术原因,而是日本的社会和企业的文化。
日本社会提倡以和为贵,极度避免裁员。这些合资公司往往是以50∶50的股份比例成立。其内部办公室政治斗争和技术路线斗争非常厉害,其结果是逐步丧失技术和成本的优势。最后在DRAM领域完全败给了韩国。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在DRAM生产技术和品质管理方面,明显超越了美国。80年代初,美国的大型计算机公司要求能够保证25年使用寿命的DRAM,日本企业达到了要求。而美国的这些企业没有达到要求,半导体生产线上的良品率日本企业也好于美国。
日本企业生产长期稳定耐用优质产品的技术能力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并没有形成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和优势。因为电子类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手机和个人电脑等产品基本上五年左右都换新的了。
笔者认为,日本泡沫经济之后的长期的经济低迷,主要原因有三个:一个是日本战后形成的近乎完美的工业生产体系产生了许多制度性的疲劳。工业化时代的系统也不太适应信息化时代。第二个原因在于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压制。第三个原因在于日本本身市场比较小的局限性。
(作者为旅日学者,编辑: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