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台北故宫执意借“国宝”给日本 日本的“回报”呢?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时)
海外网1月15日电 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日可谓站在了舆论的风口上。它“悄悄”把中国书法史上公认的“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单方面借给日本展出,引起两岸民众愤慨。
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次一口气借出了四件典藏文物,包括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还有怀素的《自叙帖》等,都是稀世珍品。《祭侄文稿》可说是目前传世所见顶级的国宝墨迹,极少拿出来展览,上一回在海外展出,是1997年在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按理说,全世界各大博物馆之间互相出借文物进行交流活动是很常见的操作,并不会招致骂声。但是这次,台北故宫的两个“自我打脸”行为让民众看出了端倪。
第一个反常点,是台北故宫这次放松了出借藏品的管控。
用台“名嘴”黄智贤的话说,这次,“国宝是被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地敬献给日本大人”了。
以往,台北故宫对于文物的借出及监管流程并不是这么随便的,而是有一系列“藏品出借作业须知”,对出借藏品的流程有严格的管控。
“藏品出借作业须知”第七条规定,“为达成文化交流目的,本院基于互惠原则,得要求境外借展单位提供相等质量之回馈展。”
台北故宫此前与境外国家交流时,也是这么做的。2016年,台北故宫同意出借典藏文物,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次年,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就提供了馆藏精品文物,在台湾展出。
2014年,台北故宫曾将翠玉白菜与肉形石出借给日本巡展,这是台北故宫的藏品首次前往日本展出。
翠玉白菜(中时)
当时的台北故宫院长冯明珠说,原本并不打算出借这两件藏品,但“为了能借到翠玉白菜与肉形石,日本几乎到了举国来求”。她表示,最后会出借藏品,是因为日本提出愿在2016年回馈展时,出借东京国立博物馆及九州国立博物馆的数十件日本国宝,是日本前所未有最高质量的海外出展规格。
反观这次呢?
根据大陆媒体对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采访,对方表示:东京没有和台湾交换什么文物展品,就是东京国立博物院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借的。记者询问台北故宫方面,这一次东京博物馆会回馈什么来?工作人员表示,“还不清楚”。
台北故宫以前借出翠玉白菜,需要日本“举国来借”,还要数十件日本国宝交换,现在借的是珍贵国宝《祭侄文稿》,怎么反而轻轻松松借出,还不求回报了?
第二个反常点,是这次台北故宫对国宝安全的漠视。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认为,这次台北借出文物闹得沸沸扬扬,就是因为许多人担心文物的安全性。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材料是纸质。纸质文物是“娇贵”的,要保管,需要恒温恒湿的条件。如果借出地的气候环境条件不一样,稍微干些、或稍微湿些,确实会对如此宝贵的国宝造成损害。这也是激起大陆网民愤慨的原因之一,因为谁也无法说明是否能保证我们国宝的安全。
早前,台北故宫为了保护展品,规定“本院尚需评估境外借展单位之当地形势、展场设备及周边环境”。
但这次,台北方面做的功课真的够吗?
东京国立博物院的工作人员称,《祭侄文稿》是被放置在玻璃柜中,平摊陈列。博物馆先说游客可以在指定区域隔着玻璃柜对《祭侄文稿》拍照,后来又改口称,拥有许可的媒体记者才可以进行拍照,但也必须隔着玻璃柜进行拍摄,并且不能使用闪光灯。
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龚德才认为,从光线波长及强度角度上讲,隔着玻璃柜对《祭侄文稿》拍照,或多或少会对文物真迹造成影响。
东京国立博物院官网上写着,平成馆2层展示室禁止摄影,其他展示室也可能被禁止摄影。即使在可以摄影的展示室内,如果有作品前被放置了禁止摄影的标识,根据收藏者意愿,该作品也不可以拍摄。不过目前看来,《祭侄文稿》并没有被纳入需要禁止拍摄的保护中。
台北故宫博物院人员则承认,隔着玻璃柜拍照对文物是有影响,但只要不开闪光灯应该影响不大。她还表示,“相信日本方面会小心对待展览品”。
模糊的回应,不得不让人怀疑,台北故宫究竟有没有按照规定,对东京方面的“展场设备”及“周边环境”进行详尽了解。正因为台北故宫反常忽视自身规定,顶着风险也要向日本“献宝”,才会引起两岸人民的愤慨。
当然,这并不是说文物交流需要被一耙子打死。
学者刘相平提到,文物交流是有必要的,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也曾提出,要积极发挥文物“金色名片”的作用,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充分发挥文物的资源教育功能。
但他也指出,这件事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保证文物的安全。保证借出去的东西完整、不受任何损伤,避免所有可能的安全隐患。
文物的交流也应该是平等的,现在,台北故宫已经送出了国宝,那么,日本是不是也该作出相应反馈,提供同质量展品呢?此外,如果两岸民众的声讨,能让东京博物馆方面做出改进,以最高标准来保护《祭侄文稿》,那这场舆论风波也就有了意义。
近年来,学界也在不断思考,能否运用新技术来展示那些不适合公开展出的珍贵文物。例如数字化、全息数码采集等方式,都进入了研究视野。若能让国宝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与世人见面,也不失为一个未来发展的方向。
点击进入专题:
台北故宫出借《祭侄文稿》引发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