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20日,一名工作人员在东京奥运主新闻中心媒体工作区内进行消毒工作。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中新社东京7月20日电 (记者 张素)不到9时,留日学生田若琪与邵榆茜已换好东京奥运会志愿者制服,准备就绪。蓝天白云之下,以蓝色为底色的制服衬得两位姑娘更为朝气蓬勃。
田若琪与邵榆茜都是国家或地区奥委会(NOC)助理,一般是在奥运村内工作,上岗打卡时间为10时。轮到当值,她俩需要一早从家中赶过来,且要迅速完成预定车辆、清点钥匙、检查房屋等各项复杂而琐碎的工作。她们却不觉辛苦。
东京奥运会因新冠肺炎疫情推迟一年,在此期间,约有1万名志愿者陆续退出,占原计划招募志愿者总数的八分之一。另据报道,近日在日本拍卖网站上,奥运会志愿者的二手制服等物品接连上架,分析称这意味着“志愿者的热情有所减弱”。
尽管奥运村内已出现感染病例,尽管不时接到提醒说“可能会出现‘反奥运’示威游行,请尽早下班回家”,尽管需要直面对于当下举办奥运会的质疑与担忧,许多志愿者并未退缩。
不留遗憾,是他们选择坚守的原因。
田若琪对中新社记者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她还只有11岁,这次刚好赶上她所生活的城市举办奥运会,“不能再错过”。邵榆茜就读于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很想发挥所长,在这个全球性平台上“倾听来自不同国家的声音”。
在东京成田机场,带领记者一行办理各项手续的日本志愿者,仅在当日的加班时长就超过6个小时,眼睛出现血丝却笑容不减。机场组的志愿者负责迎接和欢送,哪怕他们并不认识走出通道的运动员,也会发出欢呼,因为“我是所有国家运动员的粉丝”。
记者还了解到,有的志愿者来自体育世家,这次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走进奥运赛场”的梦想。有的志愿者拥有部分日本血统却从未踏上这片土地,这次借由参会“寻根”。有的志愿者经验丰富,曾在过往的奥运赛场受到精神熏陶,希望继续成为“成就奥运会的一份子”。更有志愿者表示,通过服务他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有学者考据,奥运会志愿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20世纪80年代,奥运会志愿者活动被正式纳入组委会的工作计划。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时,官方对于这个群体给出明确定义,“无私参与”“尽其所能”“通力合作”是其中的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之于疫情仍在蔓延的当今世界亦具有借鉴意义。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东京所言,奥运会总是能够让世界团聚在一起,在疫情之下、以安全方式实现的团聚“让这届奥运会成为历史性赛事”。
临近东京奥运会开幕,接受了数轮培训、且与代表团等经过磨合初步培养出默契的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已准备就绪,特别是充分做好个人防疫准备。当然,来自中国的志愿者也对记者表达了他们的“私心”,就是在空闲时去赛场外为中国队加油助威。
奥运村所在的东京晴海属于东京湾填海区,命名源于“希望一直都是晴朗的海”。奥运赛场内外的一抹抹“志愿蓝”,好似一滴滴水汇成大海,终会乘风破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