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写时尚手机短信 日本年轻人爱上古典诗歌
|
|
|
在日本,有着千年历史的短歌与优雅古老的俳句向来被视为阳春白雪,爱好者也多为中老年人。近来,这些古典诗歌样式却跟时尚的手机、电脑“捆绑”在一起,成为日本青年直抒胸臆的“新宠”,从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电视助推“手机短歌热”
短歌是日本古典诗歌的基本形态。公元8世纪,宫廷才女、贵族以及僧侣之间开始流行一种以五、七、五、七、七(以日文发音为准)形式表现的诗歌。由于通篇只有31个音节,必须在遣词炼字上狠下工夫,因此简洁、含蓄、雅淡便成为短歌的主要特点。
成书于9世纪初的《古今和歌集》堪称日本古典短歌的集大成者,其中的1000多首作品风格纤细优美,语言流畅隽永,体现了贵族化的生活情趣。代表作如纪友则的《恋歌》(春霞氤氲山樱盛/相看两不厌/汝亦娉婷烂漫中)、纪贯之的《春歌》(风起樱花散/余风尚逞威/空中无水住/偏有浪花飞)等,历经千年仍广为传唱。
与古典短歌的“咬文嚼字”不同,时下日本年轻人的手机短歌采用日常口语化的语言,抒写的多为家庭、恋爱、打工、学校等生活化的主题,风格也从含蓄变为了率真,短歌中流露出的大多是青春期特有的迷茫与孤独感。“今天和明天/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去打工/那里有我的钱包/还有睡觉的地方”、“独自在家里/眼睛只盯着电视/你也一样吧/是个男孩就好了/飞得再远没人管”。这些看似大白话的短歌用日语念起来还是颇有韵律的。
日本年轻人认为,短歌与手机简直是“绝配”,小小的手机屏幕恰好能够容纳一首短歌。更重要的是,手机短歌可以“随行随吟”,手指轻轻一按,自己当下的心情瞬间就能飞到朋友的眼前。比起断断续续的短信,短歌更容易引起双方的共鸣。
每周六晚上,日本最负盛名的广播电视媒体NHK都会有一档“手机短歌”特别节目,每期节目来自观众投稿的手机短歌超过4000首,人气之旺可见一斑。投稿者中,85%的人年龄在30岁以下,“周末手机短歌之夜”也就成了年轻人情感宣泄的“盛宴”。
古老的短歌缘何能以手机为媒,迅速地走入现代人的生活?NHK手机短歌节目组导演猪濑泰美认为,这个时代太过自由,人们反而想要去寻找像短歌那样带有制约性的表达方式,这或许也是年轻人反潮流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媒体的强大感召力无疑对眼下的“手机短歌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电影歌咏“17音的青春”
俳句起源于短歌的前三行,也就是由排列成3个短行的五七五共17个音节组成,以清新简约的文字抒发丰富的情感,并唤起更多的联想。最著名的俳句诗人当属被奉为“俳圣”的松尾芭蕉,其名作有《古池》(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以及深得芥川龙之介赏识的“春雨霏霏芳草径,飞蓬正茂盛”等。这些都是通过独特的表现力来产生艺术的风雅之美。芭蕉之后,最出名的俳句诗人莫过于与谢芜村与小林一茶。一茶有一首写故乡的俳句十分出名:“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有趣的是,日本俳句诗人,有很多能写中国的汉诗。其中不少诗人还常把汉诗俳句化。比如芭蕉的一句“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便是根据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如同短歌一样,曾被视为“老掉牙”的俳句如今也借助手机,得到了日本年轻一代的青睐。用俳句诗人大石悦子的话来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俳句无疑像一道清流穿过乱石芜杂的心灵。前不久,取材于“俳句甲子园”(全国高校俳句选拔赛)的影片《五·七·五之恋》在日本上映,更是激起了年轻人对“17音世界”的向往。日本俳人协会关西支部的茨木和生评价说,获胜的关键不在于才能的高低,而是用真情来歌咏“17音的青春”。
眼下,通过手机或E-mail参赛的“青春俳句大奖”也已应运而生,募集到的俳句作品超过6万首。其中一首获奖作品《当季杂咏》写的是:“谁打来电话,看手机忽亮忽灭,似月色朦胧。”这样的情景用手机俳句的形式来表现,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手机诗歌喜忧参半
不少人认为,新兴的手机诗歌热有利于短歌、俳句的发展,因为古典诗歌的创作者与爱好者一直呈老龄化的趋势,急需补充新鲜的血液。在日本传统诗社之一的新紫杉社中,会员的平均年龄高达75岁,会员数量已从10年前的1万人减少为3000人。就连日本最权威的短歌月刊———《短歌研究》,也开辟了横向排版的手机短歌专栏,以此吸引年轻读者。该刊主编押田秋子说,我们真的希望借助手机的传播,短歌能够生存下来。
然而,手机诗歌大多为兴之所至,带有口语化的色彩,这也惹恼了相当多的传统派人士。在日本古典诗歌的传统王国里,一个人要在诗社里研习10到20年左右的时间,才可能出版自己的诗集。传统人士认为,手机诗歌主题轻浮,写作手法肤浅单一,只不过是“横向地填满手机屏幕”。现年86岁的著名俳句诗人金子兜太在日本现代俳句协会发表演讲时称,俳句是日本“土著的音律”,而时下年轻人在手机上写的那些句子根本不能叫做俳句,甚至都不能称之为日语。
不过,赞赏也罢,反对也罢,古老的短歌、俳句借助手机飞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对于日本古典诗歌的复兴应该说是一大幸事。▲
<<环球时报>> 2005年11月16日 第二十二版
|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胖子
|
|
上一篇新闻: 人老故乡情更浓--访日本三江会馆理事长姜成生 下一篇新闻: 十二名日本儿童服用抗流感特效药“达菲”后死亡 |
|
|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