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陈言
谈到日本企业,人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电视机、手提电脑、数码相机等这样一些产品的制造厂家。但近年来,不知不觉中,日本企业的触角已经从制造业扩展到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服务业。就拿东芝来说,东芝的事业横跨电子元器件、数码产品、家电、社会基础设施等4个领域,它的主要业务部门均在中国设有生产网点。
此外,东芝还在中国全面推进了研发、设计、采购、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物流等各个方面的业务。
2005年度,东芝集团在中国的产业规模已经达到570亿人民币,2006年,东芝准备要将之提升至1万亿日元(约680亿人民币)。就是说,在2006年,东芝在中国要实现20%的年增长率。这将如何实现呢?记者就此采访了东芝全球总裁西田厚聪。
渗透到中国的基础设施中
记者:日本企业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表面上日本企业似乎不像十年前那么有影响了。是这样吗?
西田:应该说,日本企业在更深的层次上与中国的关系更加紧密了。过去人们在中国市场上看到的多半是日本的电子产品,现在两国经济关系紧密以后,日本的机械设备、发电机、变压器、电视信号发射机等进入到了中国社会内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能直接接触到这些设备。
记者:具体地说,日本企业在哪些地方加强了与中国的关系?
西田:我想主要有两个领域:成长性领域和稳定性领域。
在成长性领域里,主要有电子元器件、数码产品。这些产品不是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但随着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增加,这些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将会越来越多。日本企业在电子元器件市场上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实现了高成长、高收益。日本企业在数码、信息网络及移动终端的产品方面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具体内容包括最新型的影像机器(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及现在还在开发的下一代电视等)、包括新型存储器NAND等。
在稳定性领域里,主要有社会基础设施、医疗机械、发电厂等等。日本的很多企业在核能、医疗设施、交通运输方面有着非常先进的技术。这方面不可能迅速取得高速增长,但社会需求是稳定的。通常消费者不会去询问家里的电是用哪个企业的发电机发出来的,患者也不会在意接受检查的机械是不是日本企业制造的,但确确实实有很多这样的机械装备,是由日本企业提供给中国的。
记者:如果从终端消费品上看,日本企业的强项主要有哪些呢?
西田:我想大概是半导体、下一代影像机器、核能等等。
家电在综合厂家中占的比率缩小
记者:但是,在普通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家电是日本企业的强项。
西田:近些年日本企业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转型,家电在很多综合厂家中所占的比率已经相当小。从东芝的销售额上看,家用电器只有10%,数码产品为37%,电子元器件20%,社会基础设施27%。东芝的电子元器件的销售额比家电要高出一倍,还能说东芝只是家电厂家吗?据我所知,和东芝一样属于综合制造厂商的日立制作所,其数字多媒体家电产品在销售额中总共为12%左右。相比之下,日立家电销售额的比率要更小一些。
记者:本来是日本企业强项的家电,为什么这些年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呢?
西田:并不是不重要,而是其他产品的地位上升了,家电所占的比率有所下降。近些年来日本企业都加大了技术革新的步伐,半导体重新成为日本企业革新的重点。同样使用半导体这个词,但现在日本更多的是指LSI超大型存储系统、存储器、分离式器件,已经和过去的“半导体”大不一样了。
我想所有人都看到了数码产品日新月异的进步,现在的电脑、手机、录放机已经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电视业从显像管走进了液晶、等离子的时代。此时的电脑和硬盘驱动器、互联网服务、软件,电视和卫星广播服务的关系更加紧密了,日本企业也把很大一部分研发的重点放在了这里,数码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的销售额自然高了起来。
想办法减少浪费,降低成本
记者:那么,生产模式方面有什么新变化吗?
西田:日本企业在尽可能地革新,特别是在能实行单元生产模式的地方,积极引进这种生产模式,如在计算机组装方面,过去是50米的流水线,现在实行单元生产模式后,流水线缩短到11米,4人一组,生产效率大为提高。不论采用哪种生产模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减少浪费,降低成本。通过一年或几年的努力,让效率提高1倍或1.5倍,达到创新的目的。
记者:我们看到众多的日本企业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生产链条特别长,这样的企业管理起来特别复杂吧。
西田:日本企业近来在经营上出现了一个重要变化。掌管企业,过去领导的命令、权威重要一些,现在则需要领导不断地和一线沟通,在综合各种信息的情况下,决定企业的经营方向。企业里有几位副总裁,每个副总裁负责一个领域的工作,有相当大的决定权。他们总在外面跑,与一线负责人、工人直接交流,非常了解自己负责的工厂、企业。企业的向心力很大一部分是靠他们提高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