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社会 >> 正文

日本国民怎样深度参与环保

作者:未知  来源:星辰在线   更新:2007-4-17 10:26:47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可贵的是,这种干净和普通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有着密切关系,乃至已经潜移默化成一种人人参与实践的生活方式。
  -安徽砀山 刘效仁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中的《岩松看日本》节目近来颇受观众好评。之十二期系“日本环保:全民都在认真细致做好的事业”。不知道央视播出此档节目是否有意配合国内舆论之意。只要看了节目,你就可从中感悟到日本国民对于环保的深度参与之“深度”之“广度”之长度。比如垃圾的分类其国民已经做了十年以上。这至少令我本人颇为愧怍,不仅是我家,甚至连我生活的小县城,至今也未能实施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厂、污染处理厂当下仍旧付之阕如。(4月5日《中国青年报》)
  从上世纪60年代公害事件的频繁发生,到今天循环型社会的确立,日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这几十年的日积月累,不仅使人们一提起日本,除了各种现代化的工业设施之外,环境的整洁、干净恐怕是很多初到日本的游客的深刻感受之一,可贵的是,这种干净和普通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有着密切关系,乃至已经潜移默化成一种人人参与实践的生活方式。我想,这种深度参与只能用生活方式来表述,因为它早已变成了一种自觉习惯。
  《岩松看日本》这档节目,我看过多期,总的感觉与制作的同类国内节目比更真实,也更能让人信服。岩松对日本国民的采访尤其是所深入的每个家庭的采访都是随机性的,不存在我们常见的人为摆台、演练、作秀的假动作,所表现的都是日本国民的家居日常生活,极其本色,原汁原味。千叶县的居民佐佐木一家把剩饭、剩菜都埋在院子里,让它发酵成肥料,其他垃圾分类后一周收集两次。由于每个人似乎都在遵守着同样一个规则,“虽然只是个垃圾站,但却并不显得凌乱,更不会臭气熏天。”许多外国人感觉在日本生活最不适应的一个地方就是细致的垃圾分类。外国人刚进入日本小区时,小区都会给他们一本小册子,里面会详细地介绍如何将垃圾分类处置。尽管如此,许多外国人在第一次扔垃圾时还是会弄错,可见其垃圾分类类别之繁多。而如此细密的分类和庸常的生活,日本国民已经坚持了十年之久。这实在是一种慢火煨粥的过程,也是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夫。难怪当地2005年的废品再利用率达到了40%。日本国民的环保深度参与,就是这样积淀成了一种生活文明。
  今天在世界6000亿美元的环保产业市场中,日本占了3800多亿美元。这自然得益于它的垃垃分类处理的现代化技术。舞洲工场虽然是一个垃圾收集厂和大型垃圾处理厂,但工厂大楼的二层和三层都对外开放,市民和游客可以自由进入参观,以至于成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走在工厂参观走廊里,就仿佛进入森林一样。不仅介绍书是为儿童设计的,并不高的周围屏幕也是为方便儿童观看设计的。用垃圾发电的整个过程,可让孩子亲身体验,感觉好像进入一个儿童科技馆。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验,便会对垃圾处理产生认识,将来自己在家里倒垃圾时,也会督促自己的父母做好垃圾分类。足见日本人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的良苦用心。日本国民可以把一次性饭盒洗干净再送回处理厂,用他们的话说,“我为了给我自己的孩子留下很美好的自然,但是我做不了很多大事,就从这样的小事做起。”也正是这种形象化、日常化的环保教育,使每一个国民心中深深植根了环境文化。
  当然,公民生活方式的文明需要文明的生产方式作依托。超市设置回收箱,饭盒生产厂回收饭盒,垃圾处理厂几乎变成了科普馆,以至于国家、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形成了一个良好互动。而这种互动可能经过了地方与企业、企业之间、企业与公民之间、公民与社会之间利益的博弈,从对立、博弈、妥协到和解、协调或许也经历了较长时间,但最终使制度文明、技术文明和生活文明,融汇升华成了环保文明。在这个磨合过程中,三个文明缺一不可。如果说,制度文明是基础,技术文明就是双翼,生活文明就是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反观自身,中国国民距离日本国民环保的深度参与究竟有多远,还用得着我赘言吗?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熊本熊震后首次现身东京 卖萌感

    日清推出“世界杯面选举” 纪念

    不二家巧克力点心内疑混入橡胶

    奥巴马来广岛,安倍去珍珠港吗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