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迪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博士
最近,一些国内干部考察团访日,他们在日转了一圈,临别时对陪同同胞说,看来,日本不过如此,很多地方不如我们北京、上海,听到这番话,陪同者哑然、默然。
诚然,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去年人均GDP已达2000美元,而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人均收入更多。但是,我们不能以中国最好最先进的地方与日本的一般水平比较。而且,即使我们人均收入达到了2000美元,但是仍然比日本差十多倍。此外,我们的2000美元,是靠劳动密集型干出来的,是靠资源、能源高消耗拼来的。
有人说,中国的崛起,世界各国并未把中国作为“威胁”。笔者认为,这倒不是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有多好,而是我们的工业技术,仍无法成为其他国家对手。日本人说,“中国制造”越多,中国购买日本的零部件就越多。
不久前,日本贸易振兴会一负责人撰文称,迄今为止,日本对华贸易,很大程度上是与在华投资的2万家日资企业之间的内部贸易。但是,随着其他国家今后在华投资的增多,日本对华贸易将要面临其他国家在华投资企业的竞争。言外之意,日本企业并未把中国企业作为竞争对手。
尽管现在世界到处可见“中国制造”商标的电子商品,但其中关键的半导体元件、加工设备都是购买人家的。也许,有人会问:中国的两弹一星、载人飞船都可上天,难道那些日常电子元件就制造不出来吗?
“造是可以造,但是成本太高。”笔者一位曾在日留学的朋友说,“我们造100个零部件,有一个可以用,其他都是废品。我们自己当然也觉得不划算,还不如买别人的。难道我们真的制造不了?”他摇摇头接着说道:“主要是我们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
这位后来长期在日本企业工作的朋友告诉笔者,日本公司雇用的技工、研究者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钻研一项技术、一个产品,他们常常仅以简陋的机床制造出的东西,我们即使投入高技术的机床也难以生产。因为,生产工艺中,很多不是靠理论,而是靠经验。
他所说的故事,笔者也曾经历过。很多年前,笔者刚到日本,参观一家日本很大的日报社,发现日本工人仍用手贴版面,报纸文章与广告之间,丝毫看不出手工粘贴的痕迹。而当时,笔者服务的报社即采用激光照排,照排机比人家的先进,但版面却不如人家细密。
在工业领域,日本并不强调高学历,很多技术工人,都是高中毕业,一点点修业,到三四十岁,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技工,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们在开奔驰车,他们成为了中产阶级的一部分。
的确,日本非常强调“职人”精神,终生全力贯注一件事情,做一项工作,精益求精。电视常常报道这种“职人”英雄,观众也非常喜欢看。
日本的技术不依靠少数天才,而是与其社会文化契合。他们的技术创新,往往是团队攻关的结果,一项技术可能要花很多年,其中既要有团队精神,也要有家庭的支持。他们把技术看成精神的胜利。每当攻破一项技术难关,他们那种自豪感绝非天才的自豪,而是作为团体一员的自豪。
这种技术的胜利,需要强大的团队精神做后盾,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理解。普通日本人,除本企业、本行业外,少与其他人交往。很多人都是朝夕相处、甚至家庭之间都很清楚,这种团队,要很高的技巧才能操作。
日本货卖得贵,其中的成本决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包含了大量的研究费用。在很多领域,为什么我们廉价的零件别人不买,道理很简单,生产线上,一个零件坏了,就要影响整条生产线。所以国内企业,宁肯买日本高价零件,也不买国产的东西。
文章开头介绍的来日考察的干部,尽管可能人数很少,但是,笔者认为,他们所说的话反映的心理很值得注意。我想,国家花钱,是让他们来考察别人先进的东西,不是让他们来吹嘘的。
我们中国发展刚刚起步,日本上下就有了危机感。其实,我们离日本平均水平还相差很多年,我们离世界先进的工业水平、社会管理水平,更是相差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换句话说,我们根本还没有吹嘘的本钱。
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体系,把荣誉、利益向第一线劳动者倾斜,让献身技术创新者获得物质利益与社会名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基础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高技术文明社会,中国还需要培养社会坚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