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年报》报道,日本老年人中患“痴呆症”的人较多。日本厚生省认为“痴呆”二字带有侮辱的意思,因此向社会征集“痴呆”代名词。他们在网页上推出6个替代病名,让大家选择:认知症、认知障碍、遗忘症、记忆症、记忆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综合征。
将医学上的“阿尔茨海默病”叫做“老年性痴呆症”,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习惯,对此我们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来自日本的这则消息让我们惭愧。
当然,如果说我们称某位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得了“痴呆症”,就一定意味着心存对老人的侮辱和歧视什么的,这当然不客观。对于大多数人,在他们的心目中,可以说用“痴呆症”这个名词并不带恶意。但是,就像把盲人说成“瞎子”会让失明者不舒服一样,“痴呆”二字,对于那些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及其家属来说,显然有些刺耳。而就在一种“集体无意识”之中,我们忽视了一个群体的精神刺痛。
日本厚生省提出的6个候选替代词汇是否贴切,他们最终用什么词汇替代“痴呆”,这些都是后话。毋庸置疑的是,向社会征集“痴呆”代名词,在彰显对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人的尊重的同时,体现了一种社会观念的进步。这种社会观念进步是一种社会文明。
更为重要的,征集“痴呆”代名词活动的意义事实上已经远远超出了活动本身,对于社会文明的传递和播撒,它会形成“蝴蝶效应”。就在对征集活动的参与中,就在对相关网页的浏览中,就在对有关代名词的思索中,甚至就在耳濡目染之中,无形之间,更为广泛的文明的熏陶已经完成。(周平)
潇湘晨报 2004年09月23日